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增生性息肉(HP)、锯齿状腺瘤(SA)、腺瘤性息肉(AP)的内镜下形态、组织病理学观察以及对BRAF、EphB2:基因蛋白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的检测,以探讨SA的内镜表现、病理特征、生物学特性及癌变潜能,为临床诊断SA以及探讨其癌变机制提供实验资料。[材料与方法]1.SA的内镜特点和组织病理学特征分析复习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002年1月至2008年5月经结肠镜检出的大肠息肉病例,查阅有详细记录的病理资料,确定患者的年龄、性别、内镜号、内镜下诊断、病理诊断、病理号。根据内镜号查阅相应的内镜资料,包括息肉的大小、部位、数目、蒂部、内镜染色情况。显微镜观察病理切片,确定息肉的异型增生程度和组织学类型。2.BRAF、EphB2蛋白在SA中的表达病例分组为SA 22例,AP 55例,包括管状腺瘤(tubular adenomas,TA)18例、管状-绒毛状腺瘤(tubulovillous adenomas,TVA)16例、绒毛状腺瘤(villous adenomas, VA)21例、HP 21例及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normal colorectal mucosa,N)10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RAF、EphB2基因蛋白的表达量,同时观察蛋白的表达部位。[结果]1.息肉检出率及构成8726例肠镜检查共检出息肉患者1062例.(1457枚),检出率为12.17%,其中SA 32例(60枚),检出率为0.37%,占大肠息肉构成比的3.01%。SA直径>1cm者占21.63%,明显大于增生性息肉8.57%。内镜下SA表现为有蒂息肉所占的比例(8.33%)略高于增生性息肉(5.71%),但都低于腺瘤性息肉(40.84%)。2.病理学分析SA的管状腺体及绒毛状腺体均呈现锯齿状外观,上皮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与传统腺瘤的腺上皮随基底膜和间质的凹凸呈现分枝状绒毛结构不同,SA的绒毛结构是在较平整的基底膜上上皮细胞折叠排列而形成的。SA癌变率是6.67%,介于TA(3.15%)和VA(27.78%)之间,与TVA(6.78%)接近。3.SA的检出率及分布32例患者共检出SA 60枚,其中35枚为隆起型(无蒂23枚,亚蒂7枚,有蒂5枚),25枚为扁平型。SA常见于乙状结肠及直肠(乙状结肠29枚,直肠11枚)。组织病理学上,管状、管状绒毛状和绒毛状SA分别为41枚、9枚、10枚;异型增生程度,轻度48枚,中度7枚,重度5枚,其中4枚局部癌变。大于或等于10mmSA较10mm以下的SA异型增生程度重(P<0.01)。4.BRAF和EphB2基因蛋白表达BRAF蛋白在正常粘膜组织多为阴性表达。7/8HP的隐窝中下1/2区域表达阳性,1/8 HP的隐窝全层表达阳性;3/5 SA的中下隐窝区域表达阳性,而表浅部表达阴性;4/5 AP上部隐窝阳性而基底部阴性表达。EphB2蛋白多在4/4 N及5/7 HP隐窝中下区域的细胞膜呈阳性表达,2/6 HP的全层表达阳性;4/7 SA的全层隐窝表达阳性,2/5SA的中下2/3隐窝区域呈阳性表达;3/4 AP上部隐窝阳性而基底部阴性表达;1/4 AP全层隐窝阳性表达。[结论]1.锯齿状腺瘤(SA)内镜形态、组织病理学特征表明,SA是一类在本质上与增生性息肉(HP)不同,但具有腺瘤性息肉(AP)性质的一种新的息肉类型,具有较高的癌变潜能,应予以重视。2.BRAF突变是锯齿状息肉癌变途径中早期、关键和特异的分子改变。3.EphB2在正常粘膜中强阳性表达,在腺瘤-癌中表达依次减弱。EphB2很可能成为结肠癌,尤其是锯齿状腺癌的诊断标记物和生物治疗的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