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对普通妇科医生临床肉眼拟诊为宫颈糜烂和宫颈光滑的患者各100例,包括门诊因细胞学异常行宫颈活检的病人以及病房因单纯子宫肌瘤行全宫切的病人,明确其病理诊断,根据确诊结果统计其疾病构成。探讨宫颈糜烂样表现的病变特点。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HPV16/18E6蛋白在宫颈病变中的表达情况。近一步了解宫颈糜烂样表现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发生的相关性,为宫颈癌的早诊早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即S-P法)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100例宫颈糜烂组和100例宫颈光滑组中HPV16/18E6蛋白的表达情况,明确宫颈糜烂组和光滑组的组织学分级,应用统计分析软件比较各组中此蛋白表达的差异性。结果:1.各组宫颈活检的病理结果分为:正常、宫颈炎、CINⅠ、CINⅡ、CINⅢ及宫颈癌。2.正常、宫颈炎、CINⅠ、CINⅡ、CINⅢ及宫颈癌在<45岁糜烂组、≥45岁糜烂组和100例宫颈光滑组中所占比例分别为:20.59%、30.88%、20.59%、14.71%、10.29%、2.94%和6.25%、6.25%、9.38%、31.25%、28.13%、18.75%以及41%、20%、21%、12%、5%、1%。各组间疾病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CINⅡ、CINⅢ及Ca在≥45岁糜烂组中所占比例较大。3.HPV16/18E6蛋白在宫颈病变中大部分表达及定位于细胞核内,偶尔也可出现在胞浆中,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表达。E6蛋白在光滑宫颈组、<45岁糜烂组与≥45岁糜烂组阳性率分别为21.0%(21/100)、23.53%(16/68)、62.50%(2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738,P<0.01)。其中,光滑组与<45岁糜烂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51,P>0.05)、光滑组与≥45岁糜烂组、<45岁糜烂组与≥45岁糜烂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19.498、及14.343,均P<0.01)。结论:肉眼拟诊的宫颈糜烂中病变特点多样化,仅凭肉眼并不能区分出宫颈糜烂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及早期宫颈癌。<45岁女性宫颈糜烂样表现的患者中,低级别病变多见,总体E6蛋白表达水平低,≥45岁女性宫颈糜烂样表现的患者中,高级别病变多见,总体E6蛋白表达水平高。E6蛋白是诱发宫颈上皮内瘤变、导致宫颈癌的主要病毒癌基因蛋白之一,在宫颈病变中,随着组织学诊断级别的升高,E6蛋白的表达随之升高。宫颈糜烂的持续存在与HPV感染有关,及时对宫颈糜烂的患者尤其是≥45岁的宫颈糜烂患者进行病毒检测及阴道镜下活检可以有效预防宫颈癌的发生,降低宫颈癌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