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选取《新闻联播》(后文简称“联播”)中2012-2014年有关传统节日的报道。借助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作为分析工具,由此来对电视文本中的意义与意识形态的建构方式进行考察,理清其最终意义生成机制与建构策略。以往有关于此研究成果虽然数量诸多,但是,却有着以下的不足:首先,以往很大一部分研究主要是从业务层面的角度出发,探讨节日报道的相关经验,因此,使得研究显得形式主义色彩浓重。其次,以往研究对传播过程中的电视文本背后的意义的具体呈现机制缺乏具体的考察,对隐藏意识形态的分析过程也十分粗浅,得出的结论往往说服力十分有限,更无法有效说明传统节日的内涵在众传媒的影响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此外,在批评性话语分析方面,虽研究趋势已经渐渐从阐释理论本身过渡到了理论的应用方面,但是,在新闻传播学科内,主要的分析对象以平面媒体为代表,而对于电视媒体的分析研究成果尚为数不多。因此,本研究也试图证明,作为一种强有力的解释性理论,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应用范围不仅广阔且有着较强的说服力。本研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电视新闻话语进行解读。研究发现,在宏观方面,“联播”的传统节日电视新闻话语有着特定宏观命题,这个命题体现着电视新闻话语的总体意义,即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这种结构可以以树状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最高层的总体意义的“统领”之下,延展出更多个次级命题。在这其中,包含着现代人的生活与民族精神的传承两大部分。而通过对电视新闻话语的互文性分析,发现其话语最终意义受到政治话语、主流形象话语、民俗话语、资讯话语的影响。政治话语的介入使得我们看到,在传统节日期间,“联播”通过展现国家领导人在过节前后所出席的会议,对于基层的考察等政要活动,来反映中央对于节日本身与百姓的关心,这说明传统节日绝不仅仅是民俗的还是国家的。同时,在“联播”的传统节日话语体系里,借助传统节日来建构主流形象,展现中国人勤劳、爱岗、踏实的一面,这些也是其话语体系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民俗话语则向我们展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举国共度佳节、国泰民安的图景;资讯话语显示出“联播”的社会服务职能,它注重反应过节时候的票务信息、交通和天气状况,同时,通过这些的报道,也从另一个侧面凸显着国家繁荣稳定的局面。在微观层面,本研究对文本结构、解说词、镜头语言进行了考察。在文本结构方面,研究发现“联播”对于特定的主题往往会采用特定的电视新闻结构来呈现,以实现意义表达效果的最大化。而在解说词方面,对节目时长的增加、话语意义边界的扩大和言语行为过程的选择都可以使解说词产生新的特定的意义内涵,从而影响报道的倾向。而在镜头语言方面,不同的镜头的角度往往可以带来不同的表意视角,“联播”以中景、近景、特写的方式捕捉人物细节,以反映最终主题意义。而全景、远景则用于交代事件发生的具体环境的同时,还能对事件作出全景式扫描,将全国各地节日氛围纳入到观众的视野。此外,在拍摄方式上多采用固定化的方式也说明了“联播”稳健、模式化的话语风格,同时也说明其信息传递的权威性、客观性,以符合它自身作为我国电视新闻领域权威与风向标的角色。最后,在阐释分析部分。本研究以为,“联播”的传统节日电视新闻话语本质上是一场传播仪式。在仪式里,“联播”借助电视这种有着强大影响力的大众传播媒介,营造一种对国家与其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同时,从仪式的话语建构方式上看,这种仪式的叙事方式具有“神话”的特征,通过符号的二度意指来完成新的意义的生成,即传统节日本身是为了凸显国家发展,民族富强,社会稳定这个意义。而在仪式话语的成因方面,有着十分复杂的原因。是由传统节日在人们生活的现实遭遇,以及我国文化的政策和《新闻联播》媒介角色的定位这三者来共同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