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检索分析中医外治法治疗项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文献,并为本课题设计的科学性及可行性提供文献支持。观察对比治疗组(推拿联合微针刀组)和对照组(单纯推拿组)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VAS)、压痛积分、功能障碍积分,评价推拿联合微针刀治疗项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对推拿、针刺、针刀等中医外治法治疗项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文献进行检索,分析归纳临床文献涉及的常用外治疗法、推拿手法、经络取穴、诊断标准、观察指标等。临床研究参考文献分析的相关指标,将纳入的64例确诊为项背肌筋膜炎的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推拿联合微针刀治疗组)和对照组(单纯推拿组),每组32例,观察治疗前后项背肌筋膜炎患者疼痛评分(VAS)、压痛积分、功能障碍积分,应用SPSS25.0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1)文献研究中分析了130篇中医外治法治疗项背肌筋膜炎的相关文献,涉及外治疗法16种,针刺、推拿、拔罐、针刀为最常用疗法;腧穴应用共58个,应用频次574次,以局部取穴为主;推拿手法应用19种,应用频次120次,最常用的是按揉法、弹拨法、?法;涉及8种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中以《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引用次数最多,涉及12种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中以Travell和Simons制定的标准引用最多;涉及18种疗效观察指标,疼痛评分(VAS)、压痛积分、功能障碍积分为最常用疗效观察指标;(2)临床研究中两组治疗前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及疼痛评分(VAS)、压痛积分、功能障碍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评分(VAS)、压痛积分、功能障碍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下降(P<0.05);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疼痛评分(VAS)、压痛积分下降程度比对照组明显(P<0.05),治疗组功能障碍积分下降程度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86.67%,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结论:(1)以针刺、推拿、拔罐、针刀为代表的中医外治疗法治疗项背肌筋膜炎的疗效显著,副作用小,优势明显。(2)推拿联合微针刀疗法比单纯推拿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对推拿、针刺、针刀等中医外治法治疗项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文献进行检索,分析归纳临床文献涉及的常用外治疗法、推拿手法、经络取穴、诊断标准、观察指标等。临床研究参考文献分析的相关指标,将纳入的64例确诊为项背肌筋膜炎的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推拿联合微针刀治疗组)和对照组(单纯推拿组),每组32例,观察治疗前后项背肌筋膜炎患者疼痛评分(VAS)、压痛积分、功能障碍积分,应用SPSS25.0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1)文献研究中分析了130篇中医外治法治疗项背肌筋膜炎的相关文献,涉及外治疗法16种,针刺、推拿、拔罐、针刀为最常用疗法;腧穴应用共58个,应用频次574次,以局部取穴为主;推拿手法应用19种,应用频次120次,最常用的是按揉法、弹拨法、?法;涉及8种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中以《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引用次数最多,涉及12种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中以Travell和Simons制定的标准引用最多;涉及18种疗效观察指标,疼痛评分(VAS)、压痛积分、功能障碍积分为最常用疗效观察指标;(2)临床研究中两组治疗前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及疼痛评分(VAS)、压痛积分、功能障碍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评分(VAS)、压痛积分、功能障碍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下降(P<0.05);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疼痛评分(VAS)、压痛积分下降程度比对照组明显(P<0.05),治疗组功能障碍积分下降程度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86.67%,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结论:(1)以针刺、推拿、拔罐、针刀为代表的中医外治疗法治疗项背肌筋膜炎的疗效显著,副作用小,优势明显。(2)推拿联合微针刀疗法比单纯推拿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