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生·OH与界面焦耳热效应协同降解污染物的机制与效能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1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需求日益加剧,传统处理方法难以满足提标减排的新要求。电化学氧化法以“清洁”电子驱动有机污染物降解,具有高效、环境友好、易于自动化等优势,在分散式水处理领域备受关注。然而,受限于电生·OH极强的反应活性和极短的半衰期,使其仅附存于阳极附近亚微米级的反应薄层内。因此,在阳极界面微物理场作用下,边界层内电生·OH产量、反应活性以及与污染物的传质-氧化反应尤为错综复杂。为此,以强化·OH介导的间接电化学氧化效能为目标,本研究聚焦于阳极界面瞬态·OH的有效识别及其在界面微物理场作用下介导污染物间接氧化的作用规律。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针对目前电生·OH电子自旋共振(ESR)谱图证据不足的问题,根据动力学选择性原理,建立了有效识别电生·OH的原位电子自旋捕获方法。结合电化学测试、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与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分析,发现DMPO捕获剂及DMPO-OH加合产物在强氧化性阳极边界层内的直接氧化、脱氢氧化、聚合反应等副反应,导致DMPO损失自旋捕获能力并加速干扰信号生成,电位为2.38V vs SHE时干扰信号生成的吉布斯自由能为-805.72kJmol-1,合理解释了电化学氧化体系中鲜有自旋捕获·OH报道的原因;通过排除假阳性检测的可能性,基于动力学选择理论,调控关键捕获参数,选择性抑制干扰信号的生成动力学,提出基于原位自旋捕获识别电生·OH的可靠方法;同时,研究发现电生·OH产量对电解时间(<10 min)、电流密度(3.3-20.8mA cm-2)、阳极电位(1.8-4V vs SHE)等关键电解条件的依赖性。针对文献研究中对污染物电化学氧化反应发生在恒定室温条件的普遍假设,通过红外热成像、热电偶测量和数值模拟,发现并验证了电化学氧化过程中阳极“界面焦耳热”(IJH)效应。通过表征阳极界面与溶液主体之间温度场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发现阳极边界层温度在10 m A cm-2时可持续升温至70.2℃,是溶液主体温度的2.1倍;通过IJH效应实时修正阳极边界层传质-反应模型的关键参数,耦合了阳极界面温度场、电场、流场和浓度场,结果表明IJH效应使电生·OH的复合速率和扩散系数分别增加58%和2.59倍;结合5种具有不同反应活化能的典型污染物的电化学氧化实验,揭示了在界面微物理场作用下,IJH现象通过强化阳极界面传质和有效反应,扩宽边界层厚度25%,使IJH效应对电化学间接氧化降解污染物的强化效果呈现出活化能依赖的特性,与恒定室温相比,反应边界层内污染物的活化分子数比例增加0.44-2.51倍,污染物的去除速率可增加1.57-2.28倍。基于IJH效应,初步验证了低温废水在亚微米级边界层内局部加热,保证污染物高效电氧化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与低温下Fenton氧化受到大幅抑制相比,20mA cm-2时,IJH效应使界面温度从8.1℃大幅提升至38.7℃,使污染物的电氧化降解速率在常温和低温下差异较小;探针分子化合物测试表明界面温度升高有助于强化电荷转移速率、电活性面积、电生·OH反应活性和利用率,揭示了界面温度与直接电子转移(DET)氧化速率及·OH介导间接氧化速率的正相关关系,解释了低温对直接氧化的抑制现象以及2mA cm-2时,温度对污染物电化学氧化速率的差异;结合数值模拟和电化学氧化实验,结果表明即使在低温下,IJH效应使边界层内传质速率提高73%、·OH间接氧化污染物的反应速率提升53.1-178.3%、·OH反应活性和反应物活化分子比例增加44.8-172.7%,补偿界面传质-反应的动力学过程。此外结果还证实了低温下IJH效应对污染物电氧化效能的强化作用依赖于污染物反应活化能。因此,本研究为开发以“界面焦耳热”效应为基础,以强化阳极边界层内关键·OH反应活性和利用率为目标的低温废水处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其他文献
人体的骨组织始终处于不断的重建过程中,显示出一定的自愈能力。然而,骨创伤和肿瘤等疾病造成的骨缺损远远超过了其自身愈合的能力范围,在这种情况下,骨修复材料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乳铁蛋白(Lactoferrin,LF)是一种多功能的糖蛋白,可以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作为一种新型的骨生长因子,在骨组织工程领域有较大的应用潜力。因此,本研究以LF在骨缺损修复领域中的应用为出发点,考察了LF在羟基磷灰石表面
Al-Cu-Li系合金由于具有低密度、高比强度、高比模量以及良好的耐腐蚀性等优点,因而被广泛应用于航天器和飞机的关键结构部件上。随着航空航天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对飞行器减重的需求越发迫切,为了能够更大规模地应用铝锂合金来替代传统的铝合金,亟需进一步提高Al-Cu-Li系合金的综合性能。热处理工艺和成分能够直接决定该类合金性能的好坏。然而,目前热处理工艺及成分影响Al-Cu-Li系合金组织和性能的机制
超材料是一种由人工构造的亚波长结构单元组成的材料,可以产生超乎寻常的光学特性,能够以非常规的方式对入射电磁波振幅、相位和偏振态进行调制。它的应用包括负折射率、人工磁性、超透镜、完美吸收和纳米激光等。特别地,超表面完美吸收在近些年来引起了广泛关注,其在太阳能采集相关应用、隐身、传感等应用中至关重要。超表面完美吸收的应用波段包括紫外、可见光、红外光至太赫兹波段,甚至包括声波等。尽管超表面完美吸收体表现
随着以电子作为信息传输载体的硅基器件逐渐逼近摩尔定律的极限,光子成为下一代信息传输器件的重要载体。寻找高效率、易集成的非线性光学器件组分材料成为当今构建高效率全光信息处理系统亟待解决的问题。低维材料的量子限域效应赋予了其独特的电学和光学性质。随着石墨烯、二硫化钼和黑磷等二维材料制备技术逐渐成熟并在光电领域应用的迅速拓展,低维材料在非线性光学器件领域的发展逐渐得到重视。量子力学的紧束缚方法和第一性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污水排放总量逐年增加,而相关排放标准日趋严格,因此开发“高效节能”的污水处理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电絮凝(Electrocoagulation,EC)技术是一种电化学污水处理方法,具有适用范围广、反应时间短、絮体稳定易分离、污泥产率低、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是其高能耗、电极钝化导致水处理效率降低等缺点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基于此,本论文将金属电池应用于电
燃料贮箱作为火箭发动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件,是贮存低温推进剂的关键容器。现有的液氢和液氧贮箱多是由金属材料制成,重量大,制约着火箭运载效率的提升。因此,对贮箱轻量化材料的研究显得格外重要,用轻质高强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代替金属可使贮箱减重约30%以上,发射成本降低约37%。然而,在液氢/液氧(-183/-253℃)的超低温环境下,CFRP存在树脂基体韧性差及碳纤维/界面脱粘的问题。对此,
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迫使人们越来越关注清洁能源和高效储能设备的开发。在众多储能设备中,钠离子电池凭借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分布广泛等优点独具优势。而开发具有高比容量、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的负极材料对推动钠离子电池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碳材料因其价格低廉、热稳定性好、反应电压平台低等优势被认为是最有应用潜力的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为了降低原料成本并达到绿色环保的目的,本文选用价格低廉的生物质葱皮作
在“嫦娥四号”工程中继星“鹊桥”发射任务中,长征四号丙火箭尚有100kg左右的剩余运载能力。为充分利用该剩余运载能力,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提出了月球轨道超长波天文观测微卫星方案,开展对宇宙黑暗时代的观测和探索。该项目得到了国防科工局的批准与黑龙江省的重点支持,是基于微卫星开展低成本深空探测的有益探索。任务过程中,“龙江二号”需要在燃料受限、测控资源保障不足及星上计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天然气地下储气库是满足天然气市场调峰需求,保证城镇连续供气的最佳途径。改建为地下储气库最理想的气藏条件是单一砂岩孔隙结构的枯竭气藏。但我国现有的枯竭油气藏多分布在西北部等偏远地区,在亟需用气量的中东部地区鲜有适合建设地下储气库的地质条件,多为渗透率较低的非常规储层。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低渗透气藏改建为地下储气库的研究工作。为了满足我国中东部地区城市调峰需求,需对低渗透气藏改建为地下储气库的可
为解决我国大气污染严重问题,国家对燃煤电厂烟气排放要求日益严格,NOX逐步实施超低排放标准(50 mg/m3),但是目前脱硝技术支撑不足。微藻脱硝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烟气脱硝技术,具备反应条件温和、资源化潜力大、深度处理效能高的特点,适合用于中低浓度NOx的深度处理,有助于促进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可以作为烟气深度脱硝的技术储备,但是其存在基础理论研究不深入、作用机制不清晰、工艺设计不完善等问题。为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