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提到的被城市街道穿越的大学校园,是在我国大部分封闭管理的校园模式下出现的特别现象。整体划拨用地,快速规划成型,使得早期大量新建和扩建校园在遇到这一问题时简单地搭接或校区割裂开。近期随着更多前期策划和后期维护地参与,这类校园设计更是暴露了包括这类校园的分期、功能和空间组织多重问题复杂交织下无法快速和准确把握设计矛盾的轻重缓急的问题。除此之外,通勤效率和建设成本等经济效益方面的问题;社区安全和类型总结等社会效益方面的问题;文脉断裂和空间失落等环境效益方面的问题,都对此类型校园发展提出要求。基于以上研究背景,笔者以连接理论为视角,将强调“把城市各层次间的活动事件通过连接进行统一”的连接思想观点引入被城市街道穿越的大学校园设计中,整体而系统地对该类型高校综合梳理。文章首先对被城市街道穿越的大学校园的类型和特征进行梳理,并引入连接理论做研究支撑;然后通过对国内外该类型大学校园实践案例及城市设计中连接设计运用实例的深入分析,总结归纳出校园作为“小型城市”体现的整合与连接的特点与经验,并对应植入连接理论;最后从校园选址的上位规划到结构模式选型、功能分区、文脉组织以及分期规划等各个层次和维度都提出这类型校园的应对策略,而不仅仅是单体和跨街方式的研究。全文共由六个章节组成,第一章对研究对象和理论基础的背景、意义及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扼要地论述,界定研究对象概念及范围,并由此阐述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二章对被城市街道穿越的大学校园进行概述。包含此类校园的基础探究,并关注过境道路特征,为后文连接理论的植入进行铺垫。第三章主要论述“连接”思想及由其衍生的连接理论,为研究理论的植入寻找契机和奠定理论基础。第四到六章为本文重点,综合城市中、及国内外高校的具体案例,收集和总结其蕴藏的连接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植入连接理论形成连接设计,从连接理论角度展开深入的类型化分析,并从大学校园设计的各个设计层面提出连接设计的针对性设计策略。包括:(1)从宏观的区域和城市总体规划层次,提出社会经济环境为主导,通过塑造区域的物质形态的连接设计策略。具体包括:提出应对不同选址的连接设计策略,涉及校园的产业功能、交通组织和空间文脉方面。对不同大学城园区结构布局中过境街道与城市共享区、校际共享区及校园单元的位置关系,提出相应的连接倾向与措施。搭建过境走廊中节点系统的类型与尺度等具体策略;(2)从中观的城市详细规划层次,提出与大学校园规划设计步骤紧扣的整体系统连接设计策略,是本部分的重点。具体包括:在总体结构模式的基础上,剖析场地功能区划的连接要素和线索,并从连接角度考虑发展控制模式。道路交通将围绕过境街道,提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交通规划中的连接设计策略。最后结合案例提出景观、空间节点方面的连接;(3)从微观的建筑单体层次,对直接连接区和非直接连接区两个部分有侧重地提出连接设计策略。具体包括:在功能复合化、空间公共化、多首层设计、结构等多个方面,直接连接区产生的连接迭合区域因人流聚集产生滞留区等问题的解决策略。非直接连接区的建筑离过境街道相对较远,结合校内其他连接要素产生作用的连接策略。通过上述内容的分析研究与论述,期望填补校园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引入连接理论,挖掘该类型校园与师生居民学习、生产、生活间的逻辑关系,揭示其蕴藏的连接关系。为校园整个系统的连接设计指出基本方向,提升校园空间品质和效率。并适当讨论了在校园逐渐开放管理下的可行性和应对,为以后的研究做一定实践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