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都蒙古区域是蒙古《格斯尔》史诗传播的的必经之地。本篇论文中,主要明晰居住在德都蒙古区域的蒙古族中间相传的《格斯尔》史诗和史诗艺人的生活及环境特色。在此,在运用德都蒙古中说唱的几种《格斯尔》版本的同时用作者的田野调查材料作为参考。本论文由序,三章,总结和附录共四个部分组成。在序的部分中交代了选题的意义和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概况。第一章,对德都蒙古《格斯尔》史诗的几种版本进行解析,并发现德都蒙古中相传的几种版本的《格斯尔》史诗相互之间有较大的差别。通过解析这几个版本的内容,认为德都蒙古《格斯尔》史诗可以归类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德都蒙古译文《格斯尔》,精通藏蒙两种语言的史诗演说人所进行翻译说唱的译文版《格斯尔》,也就是说,一部分精通藏语的蒙古族说唱艺人把藏族《格萨尔》翻译过来再整理说唱。比如,乌兹尔,诺日金等艺人演唱的《格斯尔》。第二,编纂的德都蒙古《格斯尔》。随着史诗《格萨尔》的传播,在其影响下形成的德都蒙古族中整理加工的《格斯尔》。比如说,即使说唱艺人不懂藏语,也因为听多了翻译过来的《格斯尔》而受其影响,对其进行加工,形成了加工后的《格斯尔》。第三,在格斯尔化身名下,把一些本来与《格斯尔》毫无相干的史诗纳入到《格斯尔》史诗群的行列。把德都蒙古传统短、中篇英雄史诗归纳到《格斯尔》史诗领域的倾向。笔者认为这是由《格斯尔》说唱艺人和《格斯尔》史诗收集者们的共同活动而引起的现象,它不能代表德都蒙古传统的《格斯尔》。从上述三节的解析可看出,诺尔金说唱的《格斯尔》更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也很早被学术界人士熟知且认可,因此成为德都蒙古《格斯尔》具有研究价值的母本。第二章,围绕从上一章中提炼出来的作为德都蒙古代表性母本的诺尔金的《格斯尔》史诗为中心,与北京版《格斯尔》史诗在内容和人物形象两方面进行比较。第一节,通过关注比较两部史诗内容的共同面和独特面。得知德都蒙古《格斯尔》史诗与北京版《格斯尔》史诗从藏族《格萨尔》译文章节很相近,并且德都蒙古《格斯尔》史诗受藏《格萨尔》史诗的影响明显比北京版《格斯尔》史诗更多。因此提出北京版《格斯尔》史诗来源于德都蒙古《格斯尔》史诗群的可能性很大。第二节,比较德都蒙古《格斯尔》史诗和北京版《格斯尔》史诗塑造的共性和个性人物形象。比较的结果是:德都《格斯尔》史诗比北京《格斯尔》史诗在内容范围上远远更简洁,因此在人物形象上也有较大的差距。但是,主要的人物形象均都在两部史诗中被描述,且描述基本一致。第三节,在比较上两节的基础上,试论德都蒙古《格斯尔》史诗具有独特的地理、社会、历史等自然条件,并结合了解地方风俗、语言、宗教的史诗艺人的劳动,随着时代的发展成为有区别于其他蒙古《格斯尔》史诗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独树一帜的德都蒙古《格斯尔》。第三章,追寻那些传承着德都蒙古《格斯尔》的说唱艺人们的生活史踪迹,致力于探讨德都蒙古《格斯尔》史诗说唱艺人的总体特征。第一节,从田野调查材料中选取以下个别几个人的追忆为主线,追寻史诗艺人乌兹尔和诺尔金的生活史踪迹。第二节,围绕阐述《格斯尔》史诗艺人苏和的生活史,试图研究德都蒙古《格斯尔》史诗艺人在生活当中的作用和地位,可得出一下结论:他们是德都蒙古《格斯尔》及德都蒙古史诗艺人代表,精通蒙藏两种语言的语言学家,他们不仅仅是史诗演说人,更是德都蒙古传统民俗、传统医学、历史、文化的承载者,传承者和继承者。第三节,从五个方面努力总结出承载独特德都蒙古《格斯尔》史诗的说唱艺人的特点。第四章,分析了德都蒙古《格斯尔》史诗的叙事结构,同时对传统的某一母题进行文化阐释。第一节,从山信仰,岩石信仰,灵魂信仰三个方面研究论述在德都蒙古《格斯尔》史诗所反映的古代蒙古人的自然崇拜的足迹。第二节,体现了德都蒙古《格斯尔》史诗所反映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风俗。第三节,阐释了在德都蒙古《格斯尔》史诗中所出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母题是藏、蒙、土等三个民族文化交流的结晶。以上三节内容都是明确德都蒙古《格斯尔》史诗地方特色的元素,也是德都蒙古《格斯尔》史诗艺人的功劳,因此对德都蒙古《格斯尔》史诗艺人的生活史及接受者即听众的采访进行详细的研究是史诗研究的不可忽略的问题。在总结部分中,对整篇论文作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