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决定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必须与文化因素教学相结合。目前,就语言课中的文化因素教学而言,学界已在教学的宏观原则和根本目标上达成了基本的共识,即文化因素教学应为语言教学服务,旨在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此同时,学者们也提出了大量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和建议。然而,目前关于语言课文化因素教学的研究多集中于口语、听力、阅读等课型,针对阅读与写作一体化课型的研究成果非常有限,因此展开该方面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首先,本文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理论基础和读写课文化教学两个方面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分析。笔者首先在理论基础部分归纳了不同学者对文化因素的定义、分类、教学原则及方法,并在该部分对本研究中的文化因素进行了界定,即语言之内的文化因素和语言之外的、与跨文化交际密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然后总结了国内英语教学界和对外汉语教学界的读写课文化教学研究现状。其次,本文统计分析了笔者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汉语培训中心使用的《初级汉语阅读与写作教程Ⅰ》这本教材中的文化因素,分类依据参考了张英和卢伟两位学者的观点。具体来说,按照总类、子类、文化因素、具体内容及出处五个层面将该教程中的文化因素分为社会交际、语言文字、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社会结构、教育、健康、时间、地理空间、价值观念10个总类及其所属的27个子类,共100项文化因素。之后,以统计结果为依据具体说明教材文化因素的优点和缺点:优点主要是选取的文化因素覆盖面较广,内容上以当代文化为主,兼顾传统文化,并且体现了中外文化对比意识,具有一定的趣味性;缺点是阅读练习中没有设置太多与文化因素,尤其是深层文化观念相关的题目,因而学习者对课文的理解只停留在了文字表面。再次,笔者对读写课的性质和教学对象的特点进行了说明,然后通过笔者的教学实践实例阐述如何在读写课上进行文化因素教学,并以学生的作文为例分析教学效果,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希望为今后的研究贡献绵薄之力。主要观点如下:阅读阶段的文化因素教学需要贯穿于读前、读中和读后三个阶段。读前阶段的任务是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借助实物、图片、视频等具体形象的手段导入文化背景信息;读中阶段需要为学生揭示词汇在语义和语用方面的文化内涵,围绕课文体现的文化观念设置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根据连接词语分析课文的篇章结构;读后阶段则要进行拓展训练,促进多元文化互动。写作阶段的文化因素教学要充分发挥阅读课文的范文作用,让学生通过仿写练习掌握汉语标点符号的正确用法以及符合汉语习惯的表达方式。另外,还可以从文化对比角度出发,设计文化主题类写作,培养跨文化意识,或者运用汉语表达自己国家的文化内容,激发学习者的写作兴趣。最后,笔者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四个以中级汉语水平学习者为对象的读写课文化因素教学建议,即注重启发,兼顾语言与文化输入;读写结合,促进语言与文化输出;加强对比,增强文化因素敏感度;强化互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反思部分,本文还强调了培养教师自身的双文化意识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