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链霉菌菌株A与哈茨木霉T-23两远源菌株属间原生质体融合,构建出最佳融合技术系统,确立了最佳筛选模型,并对所筛选出的融合菌株进行了初步的鉴定。结果如下:
首先对出发菌株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条件进行优化,经多次重复试验所得结果为原生质体融合时选择适当出发菌株原生质体比例找到依据。链霉菌菌株A与哈茨木霉T-23属于两远源菌株,各自融合条件差异较大。试验中确立了原生质体融合的筛选模型。试验对出发菌株原生质体的融合条件进行了筛选。试验根据已经建立的最佳融合技术系统及筛选模型,经遗传稳定性检验初步获得16株融合菌株,选融合菌株中的两株F1-16、F2-16作为初步鉴定对象。由于试验条件有限,仅通过一些简单而直观的方法如菌落形态、融合菌株孢子形态、孢子大小,DNA含量、可溶性蛋白凝胶电泳等来对出发菌株及融合菌株的形态学和遗传学方面特性进行初步分析鉴定。资料显示,测定孢子体积及DNA含量可鉴定杂合二倍体,试验对出发菌株及两个融合菌株F1-16、F2-16孢子体积及DNA含量进行了测定,结合显微镜检孢子形态观察结果,可以初步认为融合菌株F2-16为杂合二倍体,融合菌株F1-16为单倍重组体。通过可溶性蛋白凝胶电泳谱带分析,融合菌株F1-16除了具有与出发菌株相同的谱带外,还有明显的独有谱带,进一步证明在融合分离过程中融合菌株F1-16发生了染色体片断的交换或基因突变,产生了新组分的蛋白。对出发菌株及融合菌株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电泳分析效果不理想,仅证明亲本之一链霉菌菌株A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含量较高,分析了其可能存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