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以来,中国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进行了长达十年之久的宏观调控,这期间,各类房地产调控政策层出不迭。中央政府通过各种政策如土地、金融、税收、住房保障等对中国时时处于风口浪尖的房地产业进行干预调控。那么,这一系列的调控政策是否真的行之有效,是否真正发挥了作用?本文从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为切入点,将我国历年来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按照调控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进行了分类。在评估政策效果之前,根据政策目标和政策的公共性特征建立了房价是否稳定合理、供求是否平衡、供给结构是否合理以及社会公平为一体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政策绩效的评估,发现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总体来说缺乏长期效应,大都是针对解决房地产市场短期价格波动和抑制市场投机行为的一种相机抉择政策,难以产生长期的效果。通过历年的数据分析,验证了旨在实现房地产市场供求平衡、供给结构合理和住房价格稳定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因此,立足于产业组织理论的视角,通过完善市场结构、规范市场行为、提高市场绩效这三大块内容对完善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提高房地产市场调控效果提出建议,由此为健全调整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提供思路和参考意见,使政府部门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决策更加合理有效、政策更加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