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近10年与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以下简称CAG)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以下简称IM)相关文献的研究,以及对导师治疗CAG伴IM经验的总结,归纳出CAG伴IM的证治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重庆维普(VIP)、万方等中文数据库中2006年1月-2016年1月收录的所有相关文献资料,以证候要素-靶位-应证组合规律理论为指导,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统计学分析,总结出CAG伴IM近10年相关文献中辨证论治文献中证候、证候要素、对应靶位出现的规律和证候要素之间、靶位与靶位之间以及证候要素与靶位之间的应证组合规律;对纳入的以固定方加减的文献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各类药物的用药规律;结合临床实践,对导师论治CAG伴IM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对导师常用方药及验案进行剖析,进一步阐释本病的证治规律。结果:1)符合纳入标准的近10年文献中辨证治疗CAG伴IM的共63篇,规范后的证型36个,出现的证候频次为:胃阴亏虚证>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气虚证>瘀阻胃络证>脾胃虚寒证>气滞血瘀证>气阴两虚证>肝脾不和证>寒热错杂证;2)频次大于10的证候要素分别为内热、气虚、阴虚、气郁、血瘀、内湿、阳虚、气滞,证候要素组合有单证、两证、三证和四证组合,其中两证组合出现频次最高,两证组合中又以“气郁+内热”和“内湿+内热”频次最高;对应的靶位为胃、脾、肝、心、胆,以胃、脾、肝为主,靶位-靶位组合中脾-胃,胃-胃,肝-胃组合最多;证素-靶位组合中胃-内热,脾-气虚,胃-阴虚,胃-血瘀,肝-气郁,胃-气虚,脾-内热,肝-内热,脾-内湿居前9位;3)以固定方加减治疗CAG伴IM的224篇文献中共出现198种药物,频数为2534次,补虚药、理气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化湿药、消食药、化痰药出现频次居于前7位,使用频次居前10位的药物分别为甘草、白术、白芍、党参、黄芪、丹参、茯苓、半夏、白花蛇舌草、黄连。补虚药中补气药、补血药出现最多,补气药以甘草、白术、党参、黄芪为主;补血药以白芍、当归为主;理气药以陈皮、枳壳、柴胡、佛手、木香为首;清热药中清热解毒药、清热燥湿药最多,代表药为白花蛇舌草、黄连、蒲公英、黄芩;活血化瘀药以丹参、莪术、延胡索为主;化痰药中半夏出现最多。结论:1.通过基于证素-靶位-应证组合规律的CAG伴IM近10年中医文献的研究,可以得出CAG伴IM证候以胃阴亏虚证、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气虚证、瘀阻胃络证、脾胃虚寒证六个证型居多,辨证时可以上述六个证型为主,病位主要在胃,与脾、肝、心、胆等脏腑相关;2.固定方加减治疗CAG伴IM的224篇文献中补虚药、理气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化湿药、消食药、化痰药出现频次居前七位,补虚药中补气药频次最高,其次为补血药、补阴药、补阳药,说明现代医家治疗CAG伴IM时以补虚为基础,尤以补气为重,且出现气郁(包括气滞)、内热、瘀血、内湿、食积、痰饮的可能性较大。根据用药规律可推出CAG伴IM的病机是以正虚为主、兼以邪实,正虚主要为脾胃气虚、脾胃阴虚、脾胃虚寒,邪实主要为气郁(包括气滞)、内热、瘀血、内湿、食积、痰浊等。3.根据聚类方,在辨证治疗时可将本病分为脾胃气虚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亏虚证、寒热错杂证、瘀阻胃络证、肝气郁滞证、脾胃湿热证七个证型,分别运用类六君子汤;类小建中汤;类沙参麦冬汤;类半夏泻心汤;类丹参饮合百合乌药汤、类失笑散以及类桃红四物汤;类四逆散合金铃子散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