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SD共病抑郁大鼠模型建立及评价研究

来源 :成都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garetclou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与目的在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共病的众多疾病中,心理抑郁会导致或加重一种特别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亚型。根据WHO数据显示,2011年曾报告:中国每年因抑郁症自杀的人数约为20万[12],2021年全球累计抑郁症患者人数已超过3亿人,据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黄悦勤教授对中国精神卫生调查(CMHS)的患病率数据报告得出,在中国抑郁症的终身患病率达到6.9%[69],我国已有超过5400万人罹患抑郁症,半数的自杀者都患有不同类型的精神疾病,其中以抑郁症最为常见。因此早期识别并及时干预PTSD及抑郁状态可以减少各种伤病后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有效提高其康复率和生存率,直接减少了个人和家庭的经济负担,也间接排除了社会潜在的不安全性和危险性。在持续近三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大环境影响下,各行各业的人们在工作、学习及生活方面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出现了心理及躯体方面的负面影响,如倦怠、疲劳、焦虑、抑郁、恐惧、暴躁、自残或伤人等状态,这些状态也会在后疫情时代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具有潜在的社会伤害性和不安全性。近期爆发的俄乌战争、东航MU5735空难事件等均给人们带来了恐慌、厌世等情结,加重了心境障碍的发生。因此早期关爱并及时心理干预,对有高危倾向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及抑郁状态的人群来说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在神经生物学方面的深入研究,建立合理PTSD动物模型及其评价方法和标准,已被广泛应用于这一领域内进行相关病因、病理机制及干预治疗措施的研究。利用PTSD共病抑郁动物模型模拟人类心理疾患的发病状态,通过观察实验动物的行为学表现和检测各种研究指标,进行该课题的相关基础研究。由于创伤后应激障碍共病抑郁是一种复合型疾病,单纯的心理应激、躯体应激、场景应激或药物刺激与临床上该病的多病因刺激因素不相符,故建立复合应激动物模型更能模拟该病的临床特点,进行相关的机制研究。目前本研究已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复合心理应激模型,并从分析动物行为学改变、体重变化、肛门温度、血清皮质醇浓度、尾静脉血糖、病理取材杏仁核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表达等检测指标,来探寻PTSD共病抑郁的发生发展规律,为PTSD共病抑郁的发生发展机制提供相应的基础理论数据。研究方法:1、建立PTSD共病抑郁大鼠复合应激模型:实验方法用48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四个实验组:(1)SPS组:按照单程长时刺激方法(Single Prolonged Stress,SPS)进行动物造模;(2)UCMS组:按照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方法(Unpredictable chronic mild stress,UCMS)进行动物造模;(3)SPS+UCMS组:按照SPS+UCMS方法联合进行动物造模;(4)正常空白对照组(Normal Control group,NCG):不施予任何刺激因素,正常喂养。每组6只大鼠,按照实验要求给予相应的应激干预完成动物造模。注解:后续文中使用SPS、UCMS、SPS+UCMS、NCG分别代表创伤后应激障碍模型组、抑郁模型组、PTSD共病抑郁复合应激模型组及正常空白对照模型组。2、每只实验大鼠分别在第7天、第14天记录高架十字迷宫、旷场实验数据分析大鼠行为学变化,对四组实验大鼠进行一般状态(体重变化)、肛门温度、尾静脉血糖测定,以及ELISA检测血清皮质醇水平、大鼠脑杏仁核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综合上述研究方法进行PTSD共病抑郁复合应激模型的基础实验研究。研究结果:1、大鼠动物行为学的实验研究结果:这种复合应激大鼠模型通过趋触性来测试。趋触性是指动物对其所赖以生存的基底所具有的定向作用,包括正趋触性和负趋触性,其表现为在旷场实验中,大鼠更喜欢停留在旷场四周的箱壁周围,高架十字迷宫中更喜欢停留在闭臂中。在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中相比于正常空白对照组、复合应激7天组、复合应激14天组,在中央滞留时间、进臂总次数、中央滞留时间百分比、开臂滞留时间百分比均减少,而总休息时间、闭臂滞留时间百分比则增加。而旷场实验中与正常空白对照组、复合应激7天组、复合应激14天组,在中央区域时间、总活动时间、总路程、中央区域路程均减少,并且复合应激14天组较复合应激7天组进一步减少。2、ELISA检测血清皮质醇结果:第7天时复合应激动物模型组的血浆皮质醇比正常空白对照组实验大鼠的指标降低,但仍高于SP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4天时复合应激动物模型组的血浆皮质醇水平与对照组无差异。3、Western Blotting分析BDNF蛋白表达结果:第7天和第14天时,复合应激模型组实验大鼠脑内杏仁核应激相关的BDNF蛋白检测表达,相比于对照组组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一般生理指标检测结果:SPS+UCMS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体重增长缓慢,尤其第7天时体重增长明显变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天时与SPS组和UCMS组体重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14天时,与UCMS组相比SPS+UCMS组大鼠尾静脉血糖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4天时SPS+UCMS组大鼠相比于正常对照组相比肛门温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结论:1、本实验研究首次采用SPS与UCMS相结合的复合应激方法制备了大鼠PTSD共病抑郁复合应激动物模型。2、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经过SPS+UCMS法可以建立复合应激大鼠动物模型,通过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检测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和大鼠脑杏仁核内的BDNF变化,为心境障碍性相关疾病提供了相应的实验基础。3、本实验研究结果证明SPS组及UCMS组大鼠血清皮质醇浓度相反的变化符合PTSD及抑郁症患者体内皮质醇变化的规律。4、本实验研究结果还发现SPS+UCMS组大鼠体重增长缓慢,肛门温度升高、尾静脉血糖水平增高,但是大鼠的杏仁核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却减少了,这可能加重了实验动物焦虑样抑郁行为的发生。5、本实验研究结果在UCMS组中,还发现个别抑郁造模的实验大鼠体内可能存在某种抗打击能力增强的表现。
其他文献
合理选用吸声构件、声扩散构件和声反射构件是厅堂音质达到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本文分别对厅堂音质设计中常用的吸声构件、声扩散构件和声反射构件等声学材料的声学特性、选用原则进行了概述。并以福州市海峡文化艺术中心为案例对厅堂音质设计中声学材料选用进行了简单分析。
会议
研究背景与目的:恶性肿瘤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诸如乳腺癌、肺癌和肝癌等此类常见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态势的癌症尤为凸显。然而,传统抗癌药物存在易产生耐药性、毒副作用大、价格昂贵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对于新型抗肿瘤药物的开发一直是国内外科学家研究的重点。作为一种苦瓜属来源的天然植物毒素,MAP30(Momordica anti-HIV protein of 30 kDa)的广谱抗肿瘤活性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然而
学位
目的:本研究采用低频电刺激与穴位按摩的干预方式应用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析低频电刺激与穴位按摩对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效果。与既往研究不同在于,本研究着重观察低频电刺激与穴位按摩之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以及各自效应大小,比较两种干预措施的临床效果差异,探索二者是否应该组成联合干预方案或成为相互替代的干预措施。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2021年3月至2021年12月,在成都市某两所综合性三甲
学位
研究背景与目的:光是视觉形成和昼夜节律调节的基本要素,然而高强度或长时间光照可造成视网膜光化学损伤(Retina photochemical damage,RPD)。前期课题组证实,光诱导的细胞焦亡、凋亡是RPD发生的主要机制。飞燕草素(Delphinidin)是花青素中抗氧化效应最强的单体,能调节氧化-抗氧化系统,从抗凋亡、抗焦亡途径保护光化学损伤的感光细胞。光损伤小鼠视网膜的微阵列分析显示,视
学位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1)描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家庭动力学现状及改变,并分析一般人口学资料,疾病情况等对患者家庭动力学的影响,丰富我国家庭动力学相关研究的不足,为未来家庭护理这一专科护理领域提供理论依据。(2)将家庭作为整体,进一步探讨患者及家庭照顾者家庭动力学的具体变化和原因,为医务人员制定有针对性的家庭护理干预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属、社会的负担。资料与方法:本研究共分
学位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慢性疼痛患者的疼痛现状及疼痛管理状况,探究生活质量、社会支持、疼痛自我效能水平及影响因素,并分析三者间的关系。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基于阶段转换模型提出针对该人群的疼痛管理建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于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对成都市九家透析中心的1204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慢性疼痛筛查,以了解该人群慢性疼痛发生率。同时,邀请存在慢性疼痛的患者参加进一步的问卷调
学位
研究目的:了解住院房颤患者一般人口社会学情况、疾病相关情况、焦虑抑郁的现状及乙醛脱氢酶2(aldehyde dehydrogenase 2,ALDH2)基因多态性的分布情况,分析影响房颤患者焦虑、抑郁的独立因素,探讨ALDH2基因多态性与房颤患者焦虑、抑郁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12月在成都市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心内科就诊的房颤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
学位
研究背景与目的:嗜铬细胞瘤(PCC)是产生儿茶酚胺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多项研究表明,抑制细胞内抗氧化途径可能成为治疗PCC的新途径。NIX/BNIP3L定位于线粒体,研究发现,NIX在维持肿瘤细胞氧化还原稳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拟探讨NIX基因调控PC12细胞氧化还原稳态和对HSP90抑制剂luminespib抵抗力的机制,为PCC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1)利用GEPIA
学位
研究目的:观察玻璃体腔康柏西普药物注射联合全视网膜光凝(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与单纯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两种治疗方法应用于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继发黄斑水肿(macular edema,ME)的临床疗效,并比较分析两组方法疗效差异。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即收集2019年
学位
目的:本研究从混合研究视角,探讨长照护士敬业度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其敬业度影响因素相互作用机制,并构建长期照护机构护士敬业度模型,旨在为管理者改进其管理策略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提高长照护士敬业度,稳定长期照护队伍的发展,以满足快速增长的长期照护需求。方法:采用混合研究法的探索性时序设计,包括两个不同的阶段。定性阶段,采用描述性现象学研究法,对31名长期照护机构护士进行深度访谈,并对上述3所长期照护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