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与目的在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共病的众多疾病中,心理抑郁会导致或加重一种特别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亚型。根据WHO数据显示,2011年曾报告:中国每年因抑郁症自杀的人数约为20万[12],2021年全球累计抑郁症患者人数已超过3亿人,据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黄悦勤教授对中国精神卫生调查(CMHS)的患病率数据报告得出,在中国抑郁症的终身患病率达到6.9%[69],我国已有超过5400万人罹患抑郁症,半数的自杀者都患有不同类型的精神疾病,其中以抑郁症最为常见。因此早期识别并及时干预PTSD及抑郁状态可以减少各种伤病后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有效提高其康复率和生存率,直接减少了个人和家庭的经济负担,也间接排除了社会潜在的不安全性和危险性。在持续近三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大环境影响下,各行各业的人们在工作、学习及生活方面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出现了心理及躯体方面的负面影响,如倦怠、疲劳、焦虑、抑郁、恐惧、暴躁、自残或伤人等状态,这些状态也会在后疫情时代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具有潜在的社会伤害性和不安全性。近期爆发的俄乌战争、东航MU5735空难事件等均给人们带来了恐慌、厌世等情结,加重了心境障碍的发生。因此早期关爱并及时心理干预,对有高危倾向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及抑郁状态的人群来说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在神经生物学方面的深入研究,建立合理PTSD动物模型及其评价方法和标准,已被广泛应用于这一领域内进行相关病因、病理机制及干预治疗措施的研究。利用PTSD共病抑郁动物模型模拟人类心理疾患的发病状态,通过观察实验动物的行为学表现和检测各种研究指标,进行该课题的相关基础研究。由于创伤后应激障碍共病抑郁是一种复合型疾病,单纯的心理应激、躯体应激、场景应激或药物刺激与临床上该病的多病因刺激因素不相符,故建立复合应激动物模型更能模拟该病的临床特点,进行相关的机制研究。目前本研究已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复合心理应激模型,并从分析动物行为学改变、体重变化、肛门温度、血清皮质醇浓度、尾静脉血糖、病理取材杏仁核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表达等检测指标,来探寻PTSD共病抑郁的发生发展规律,为PTSD共病抑郁的发生发展机制提供相应的基础理论数据。研究方法:1、建立PTSD共病抑郁大鼠复合应激模型:实验方法用48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四个实验组:(1)SPS组:按照单程长时刺激方法(Single Prolonged Stress,SPS)进行动物造模;(2)UCMS组:按照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方法(Unpredictable chronic mild stress,UCMS)进行动物造模;(3)SPS+UCMS组:按照SPS+UCMS方法联合进行动物造模;(4)正常空白对照组(Normal Control group,NCG):不施予任何刺激因素,正常喂养。每组6只大鼠,按照实验要求给予相应的应激干预完成动物造模。注解:后续文中使用SPS、UCMS、SPS+UCMS、NCG分别代表创伤后应激障碍模型组、抑郁模型组、PTSD共病抑郁复合应激模型组及正常空白对照模型组。2、每只实验大鼠分别在第7天、第14天记录高架十字迷宫、旷场实验数据分析大鼠行为学变化,对四组实验大鼠进行一般状态(体重变化)、肛门温度、尾静脉血糖测定,以及ELISA检测血清皮质醇水平、大鼠脑杏仁核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综合上述研究方法进行PTSD共病抑郁复合应激模型的基础实验研究。研究结果:1、大鼠动物行为学的实验研究结果:这种复合应激大鼠模型通过趋触性来测试。趋触性是指动物对其所赖以生存的基底所具有的定向作用,包括正趋触性和负趋触性,其表现为在旷场实验中,大鼠更喜欢停留在旷场四周的箱壁周围,高架十字迷宫中更喜欢停留在闭臂中。在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中相比于正常空白对照组、复合应激7天组、复合应激14天组,在中央滞留时间、进臂总次数、中央滞留时间百分比、开臂滞留时间百分比均减少,而总休息时间、闭臂滞留时间百分比则增加。而旷场实验中与正常空白对照组、复合应激7天组、复合应激14天组,在中央区域时间、总活动时间、总路程、中央区域路程均减少,并且复合应激14天组较复合应激7天组进一步减少。2、ELISA检测血清皮质醇结果:第7天时复合应激动物模型组的血浆皮质醇比正常空白对照组实验大鼠的指标降低,但仍高于SP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4天时复合应激动物模型组的血浆皮质醇水平与对照组无差异。3、Western Blotting分析BDNF蛋白表达结果:第7天和第14天时,复合应激模型组实验大鼠脑内杏仁核应激相关的BDNF蛋白检测表达,相比于对照组组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一般生理指标检测结果:SPS+UCMS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体重增长缓慢,尤其第7天时体重增长明显变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天时与SPS组和UCMS组体重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14天时,与UCMS组相比SPS+UCMS组大鼠尾静脉血糖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4天时SPS+UCMS组大鼠相比于正常对照组相比肛门温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结论:1、本实验研究首次采用SPS与UCMS相结合的复合应激方法制备了大鼠PTSD共病抑郁复合应激动物模型。2、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经过SPS+UCMS法可以建立复合应激大鼠动物模型,通过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检测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和大鼠脑杏仁核内的BDNF变化,为心境障碍性相关疾病提供了相应的实验基础。3、本实验研究结果证明SPS组及UCMS组大鼠血清皮质醇浓度相反的变化符合PTSD及抑郁症患者体内皮质醇变化的规律。4、本实验研究结果还发现SPS+UCMS组大鼠体重增长缓慢,肛门温度升高、尾静脉血糖水平增高,但是大鼠的杏仁核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却减少了,这可能加重了实验动物焦虑样抑郁行为的发生。5、本实验研究结果在UCMS组中,还发现个别抑郁造模的实验大鼠体内可能存在某种抗打击能力增强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