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电针患者合募俞配穴、合穴配穴、俞募配穴及药物治疗功能性肠病便秘型和腹泻型的疗效差异,阐明合穴配穴、俞募配穴是否具有靶器官状态的针对性,合募俞配伍是协同作用还是拮抗作用,探讨同一种针刺方法针刺相同/不同的穴位是否对便秘和腹泻两种不同的机能状态均可产生调节作用,以明确针灸临床的取穴、用穴规律及双向调节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案,严格依照诊断、纳入和排除标准,按患者入组的编号,使用中央随机方案,分为药物组14例、合募俞配穴组23例、合穴配穴组30例及俞募配穴组23例,共计90例。药物组便秘型服用枸橼酸莫沙比利,腹泻型服用盐酸洛哌丁胺胶囊,作为阳性对照组;合募俞组左右交替取患者单侧的曲池、上巨虚、天枢、大肠俞;合穴组取患者双侧的曲池、上巨虚;俞募穴组取患者双侧的大肠俞、天枢。研究周期一共为9周,其中基线期为1周,治疗期为4周,随访期为4周;在基线期进行第一次评估,治疗第2周第二次评估,治疗第4周第三次评估,随访第4周第四次评估。收集周排便次数为主要观察指标,周大便性状为次要观察指标,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为心理评估指标。通过分析治疗前、中、后及远期患者主要、次要、心理评估指标的差异,阐明电针治疗功能性肠病的取穴、用穴规律及双向调节作用机制。结果:1.电针对患者周排便次数的影响:便秘型患者合募俞组、合穴组、俞募组在治疗4周和随访期的周排便次数均大于治疗前,且经统计学处理,显示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针灸三组在治疗4周及随访期存在增加便秘患者周排便次数的效果,而且,这个效果经过三组组间统计比较、三组与药物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合穴组治疗2周与治疗前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合穴组增加周排便次数的效果具有即时疗效。腹泻型患者合募俞组、合穴组、俞募组在治疗4周和随访期的周排便次数均大于治疗前,且经统计学处理,显示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针灸三组在治疗4周及随访期存在减少腹泻患者周排便次数的效果,而且,这个效果经过三组组间统计比较、三组与药物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合穴组、俞募组治疗2周与治疗前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合穴组、俞募组减少周排便次数的效果具有即时疗效。2.电针对患者粪便性状的影响:便秘型患者募俞组、合穴组、俞募组在治疗2周、治疗4周和随访期的周粪便性状分数均大于治疗前,且经统计学处理,显示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针灸三组在治疗2周、治疗4周及随访期存在改善粪便性状的效果,而且,这个效果经过三组组间统计比较、三组与药物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腹泻型合募俞组、合穴组在治疗4周和随访期的周粪便性状分数均小于治疗前,且经统计学处理,显示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这二组针刺方法在疗4周及随访期存在改善粪便性状的效果,而且,这个效果经过二组组间统计比较、二组与药物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俞募组经统计学处理,显示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虽然粪便性状分数治疗后均小于治疗前,但其疗效无统计学意义。3.电针对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便秘型与腹泻型患者药物组、合募俞组、合穴组、俞募组治疗便秘型与腹泻型组间、组内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不同治疗方式对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并且针刺三组对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状态效果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临床疗效方面:针刺合募俞组、合穴组、俞募组对便秘和腹泻两种不同的机能状态均存在改善大便次数与性状的疗效,且此疗效与目前常用西药相当。2.双向调节方面:同一种针刺方法针刺相同的穴位对便秘和腹泻两种不同的机能状态均可产生改善大便次数与性状的疗效效应,而同一种针刺方法针刺不同的穴位对这两种不同机能状态亦可产生疗效效应。3.心理评估方面:针刺合募俞组、合穴组、俞募组不能改善便秘和腹泻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