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竹子栽培和利用历史,并且很久以前便把竹子作为园林观赏植物加以利用,形成了深厚的竹文化。我国常见的观赏竹类大约有100余种,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以福建、江西、浙江、湖南四省最多。我国在上世纪中期便开始将一些原产南方的竹子引种到北方栽植,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本研究于1999年从浙江安吉竹种园、四川大足和南京林业大学引种了黄秆京竹(Phyllostachys. aureo sulcata f. aure-ocaulis)寿竹(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 Sieb. et Zucc. f. shouzhu)矢竹(Pseudosas-a japonica)白纹阴阳竹(Hibanobambus tranguillans f.shiroshima)黎竹(Acidosasa ve-nusta)金竹(Phyllostachys sulphurea)等观赏竹4属共6个竹种(含种下单位)。在位于陕西省关中地区的楼观台实验林场开展了引种试验。研究了其引种栽培措施,引种成活率;观察记录了各竹种在试验地的生物学规律与生长规律;研究了不同竹种的耐寒表现和对竹蚧的抗性。研究表明:(1)将南方的观赏竹引种到陕西关中应当选择春季进行,在引种的过程中从起苗到在之后的管理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以保证引种的成活率。起苗运输过程中重点注意对竹鞭的保护以及维持母竹体内的水分平衡。栽植之后注意管理和保护,及时浇水、排涝。结合松土除草,冬施有机肥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和通透性。生长季节施速效肥,少量多次,充分发挥肥效,以利行鞭、发笋、长竹。注意防止病虫及鼠、兔危害。本次引种的黄秆京竹、寿竹、矢竹、白纹阴阳竹、黎竹和金竹引种和栽培管理措施得当,母竹的成活率均达90%以上。(2)不同竹种发笋的高峰期与结束时期相差较大。展叶期开始于发笋高峰期后10天左右,经过大约20天进入高峰期,于发笋期结束后10天左右结束。各竹种的展叶期与发笋期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黄秆京竹、寿竹、矢竹及白纹阴阳竹在引种地条件下能够正常出笋,金竹有个别植穴未能及时出笋,黎竹则表现出一定的困难。黎竹和金竹到在栽植的第三年单穴成竹数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其余竹种单穴成竹量较高。单位面积成竹数在第三年达到稳定水平。各竹种可于栽植三年后进行苗木的生产和新竹的移植,扩大种植面积。黄秆京竹、矢竹、和金竹的枝下高在该地区有所降低。(3)黄秆京竹、寿竹、白纹阴阳竹和金竹立竹生长正常,无明显冻害表现。矢竹和黎竹部分叶片失水青枯,以植株上梢部及新竹表现较为明显,但翌年生长发育不受影响,受害轻微。所有竹种在试验地的耐寒表现均较好,适宜当地栽植。黄秆京竹、寿竹、白纹阴阳竹和金竹有继续向北方推广的潜力。(4)当地发生危害的竹蚧主要有白尾安粉蚧Antonina crawii,竹巢粉蚧Nesticoccussinensis,竹球刺粉蚧Physeriococcus SP,半球竹链蚧Bambusaspis hemisphaerca等四种。矢竹和白纹阴阳竹无危害,寿竹和黎竹对竹蚧抗性较强,黄秆京竹和金竹竹蚧危害较严重。应当注意加强黄秆京竹和金竹竹蚧的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