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语理解模式大致经历了代码模式、推理模式和明示-推理模式三个阶段。这些模式从不同角度对人类交际提出了各自的解释和分析,为理解语言运用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尤其是明示-推理模式似乎已经成为语言学家和语言哲学家广泛接受的交际模式。但是这些模式在对语言运用的分析和解释上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各自的不足和缺点;一个共同的症结就在于它们都将话语理解看成是一种推导过程,一味地追求对话语意义的推导,最终都陷入了困境。
本文认为“推导”在语用研究中只是手段而非目的,一旦它无法达到研究目标,再怎么修正都是毫无意义的。另一方面,意义问题一直是语言学以及语言哲学的中心课题,也正是意义理论这一重要线索,促成了语言哲学尤其是现代语言哲学的蓬勃发展,而语言哲学的发展又反过来指导意义理论的构建。本文正是基于20世纪末期哲学研究的“认知转向”,从认知的角度探讨语言意义和话语理解。
本文提出并论证了语言意义的认知范畴观,即任一语言单位本身就是一个意义范畴,其成员就是该语言单位所能表达的所有潜在意义。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认知范畴与经典范畴的区别,以及前者对语言研究尤其是语义研究的重要意义。本文接着重点分析了范畴化的具体过程,由此提出基于范畴的语言意义观。文章同时也分析了基于范畴的意义的基本属性,从而为重新构建话语理解模式奠定理论基础。文章指出,话语理解并不是一个意义推导过程,而实质上它更应是一个意义范畴中原型意义在具体语境下的自动认知激活过程。本文最后通过对英汉反语现象进行个案分析,论证了话语理解过程的确是一个原型意义的认知激活过程,并强调了这一认知规律的语言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