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范畴的意义观认知语言学视野下的话语理解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cfje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语理解模式大致经历了代码模式、推理模式和明示-推理模式三个阶段。这些模式从不同角度对人类交际提出了各自的解释和分析,为理解语言运用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尤其是明示-推理模式似乎已经成为语言学家和语言哲学家广泛接受的交际模式。但是这些模式在对语言运用的分析和解释上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各自的不足和缺点;一个共同的症结就在于它们都将话语理解看成是一种推导过程,一味地追求对话语意义的推导,最终都陷入了困境。 本文认为“推导”在语用研究中只是手段而非目的,一旦它无法达到研究目标,再怎么修正都是毫无意义的。另一方面,意义问题一直是语言学以及语言哲学的中心课题,也正是意义理论这一重要线索,促成了语言哲学尤其是现代语言哲学的蓬勃发展,而语言哲学的发展又反过来指导意义理论的构建。本文正是基于20世纪末期哲学研究的“认知转向”,从认知的角度探讨语言意义和话语理解。 本文提出并论证了语言意义的认知范畴观,即任一语言单位本身就是一个意义范畴,其成员就是该语言单位所能表达的所有潜在意义。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认知范畴与经典范畴的区别,以及前者对语言研究尤其是语义研究的重要意义。本文接着重点分析了范畴化的具体过程,由此提出基于范畴的语言意义观。文章同时也分析了基于范畴的意义的基本属性,从而为重新构建话语理解模式奠定理论基础。文章指出,话语理解并不是一个意义推导过程,而实质上它更应是一个意义范畴中原型意义在具体语境下的自动认知激活过程。本文最后通过对英汉反语现象进行个案分析,论证了话语理解过程的确是一个原型意义的认知激活过程,并强调了这一认知规律的语言普遍性。
其他文献
十九世纪以来的小说家往往注重人物心理描写。意识流小说家更是对人物的心理描摹得淋漓尽致。他们不仅传达人物的思维内容,而且模拟人物意识的流动状态,而各种外部事件则是触发
译诗难,译中国古诗更是难上加难。中国古诗凝练、含蓄,尤以匠心独运的意象见长。翻译中再现中国古诗神韵,意象的传递是关键,也是难点。本文拟从意象在诗歌创作和欣赏的核心地位入
影响英语学习的变量众多,相互作用关系复杂。诸如性格特征,认知风格,语言情境,社会文化等因素都会影响个体的英语学习。性格特征与英语学习成绩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但是前人又很
在两种情况下投资可能有超额收益:一是你买入后,价格涨得奇高;二是你能以奇低的价格买入。如果泡沫能造就前者,那灾难就造就了后者。只有灾难时才能买到真正的便宜货。当所有人思维平稳时,价格总趋于公允。当灾难来临时,才会出现一致性思维,恐惧导致没有人因为价格便宜而敢买,所以价格才有持续下跌的机会。此时卖方的逻辑通常是:发现所有的人都想卖——而且没人买——降价卖——还是没人买——再降价——降得比别人多——降
图式理论主要研究语义记忆里的结构,它对一群信息的一般和期望的排列作出规定。它指出人们必须将接受到的新信息与自身已掌握的图式结合起来,才能理解新信息。通过图式,我们
本论文旨在通过汉语跨方言的韵部对比以及中古汉语韵部和现代汉语方言韵部对比论证独值特征假设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此项研究表明,汉语不同方言韵部之间存在以下对应关系:α
高居翰《画家生涯》一书向我们揭示了中国古代画家与赞助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西方“艺术赞助人”的模式对中国艺术史研究产生重要影响。而关于高居翰将西方“艺术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