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在临床上少见,无特异的临床表现,诊断困难。广泛PVT不尽快解决门静脉梗阻,可能会发生肠穿孔,腹膜炎,感染性休克,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导致患者的死亡。部分PVT患者经过治疗,仍有可能发生肝外型门静脉高压症(extrahepatic portal hypertension,EPH),表现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门脉高压胃肠病、门脉性胆病,反复发生呕血、黑便、胆管炎等。现有文献显示对PVT患者尽早开始治疗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本研究的目的即是通过构建PVT的诊断模型,评价模型在PVT诊断中的价值,纳入PVT患者采用系统溶栓与间接导管溶栓治疗PVT,进行比较这两种治疗的临床疗效,为临床诊治PVT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16年6月临床诊断PVT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查体、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资料,使用R软件构建模型,以PVT为因变量,其他43项临床资料为自变量,带入计算模型,采用Lasso算法,十折交叉运算,将Lasso选取的意义变量纳入SVM模型。全部样本建立训练集,并用原样本作为测试集验证模型分类能力。2.将经三期增强CT扫描的141例患者进入Lasso选取的意义变量纳入SVM模型,预测PVT诊断,同时这些患者经CDUS检查,评价CUDS及诊断模型对PVT的诊断价值。按解剖部位、PVT的间接征象等比较三期增强CT与CDUS的诊断价值。3.患者经第一部分的诊断模型验证为PVT,且经超声、CT血管成像、MRI血管成像或DSA造影证实为PVT,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41例患者。根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系统溶栓组(System thrombolytic,ST,n=20)和经肠系膜上动脉(SMA)间接导管溶栓组(indirect Catheter thrombolysis,ICT)。ST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100u/kg q12h,同时经周围静脉给予尿激酶输注,40-60万u/d,分二次静滴。ICT组介入在SMA留置导管,给予尿激酶40-60万u/d经导管由微量注射泵持续注入。结果:1.根据Lasso算法,得13个意义变量:肝硬化、脾肿大、D-二聚体、脾切除术、易栓倾向、腹水征、近期腹部手术史、腹胀、C-反应蛋白与PVT的诊断呈正相关,相反腹部压痛、白蛋白与PVT诊断呈负相关。将Lasso选出的变量纳入SVM模型,该模型预测PVT的敏感度为91.5%、特异度为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95.9%。该模型的分类正确率为97.16%,错误率为2.84%。2.SVM模型,预测得到真阳性患者43人,假阴性0人,假阳性4人,真阴性94人。彩超检查得到的真阳性患者46人,假阴性1人,假阳性4人,真阴性90人。CDUS诊断PVT的特异度为0.957(95.7%),敏感度为0.979(97.9%);诊断模型的特异度为1.00(100%),敏感度为0.915(91.5%)。CDUS诊断阳性预测值为0.920(92.0%),阴性预测值为0.989(98.9%);诊断模型的阳性预测值为1.00(100%),敏感度为0.959(95.9%)。经统计学处理,可见两种方法的阴性预测值无统计学意义(p=0.1864),阳性预测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69)。二者对肠管缺血的检查一致性较差Kappa值为0.495,使用CDUS检查对于肠管缺血的检出能力较弱。3.ICT组SMA置管的技术成功率100%。ST组溶栓时间平均5.65±2.01天,ICT组平均4.71±1.19天,ST组尿激酶用量平均193.33±76.22万单位,ICT组为平均223.50±31.67万单位,二组无统计学差异。ST组患者发生血尿2例;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ICT组发生穿刺部位渗血1例;1例便血,予暂停溶栓后好转,未予输血治疗;1例溶栓失败手术治疗后发生多器官功能不全,住院20日死亡。ST组有4例、ICT组1例因腹膜炎明显,中转开腹,二组失败率见无显著性差异。ST组住院8-41天,平均16.20±8.08天;ICT组住院8-32日,平均16.67±5.82天,二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0日死亡率无显著差异。ST组的症状缓解时间平均4.80±1.70天,ICT平均3.55±1.15天,二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4)。经门静脉血流通畅评分的比较显示不同时间、不同分组门静脉再通情况不同,而且门静脉再通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不同。经治疗随时间推移,血流再通逐渐增加,治疗3月时达到高峰,治疗6月以后趋于平缓。ST组随访平均随访28.60±8.84月,ICT组随访平均30.75±8.87月,二组随访过程中各有3例复发,统计学处理无显著统计学差异。ST组经超声检查提示门静脉海绵样变(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rtal vein,CTPV)9例,ICT组4例,经比较二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ST组发生门脉高压性胃肠病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共12例,而ICT组为6例,二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43)。至随访结束,ST组1例术后29月死于肝癌,1例死于21月死于肝硬化;1例术后19月死亡,死因不详;ICT组2例于术后31月死于肝硬化,1例术后23月死于肝癌、1例30天内患者死亡。二组间的死亡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二组生存曲线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经Lasso算法选择变量,纳入SVM模型构建的诊断模型,有非常高的预测价值。与CDUS相比较,模型能够对真正患者做出更好的判断,CDUS对PVT的解剖信息提供不足,为获得较直观的、充足PVT相关的解剖信息,减少医疗费用,节约检查的时间,对于经PVT诊断模型预测为PVT的患者可以直接行三期增强CT检查。以SVM模型验证的PVT患者,给予系统溶栓及经SMA间接导管溶栓治疗,并采用彩超作为随访的工具来评估门静脉血流情况,发现经SMA导管溶栓能够迅速缓解临床症状,加速门静脉血流再通,减少了门脉高压胃肠病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后遗症的发生。推荐彩超可作为PVT的随访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