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乡村基层主要依靠文化治理,包括一些公共活动的举办和乡贤、乡绅等的治理。在那时,乡村具有许多仪式化的活动,比如祭祀、庙会等等,其实这些仪式化的活动,不仅是一种娱乐,而是一种凝聚人心的方式,让农民之间紧紧团结在一起。随着革命的到来,传统的乡村传统文化被消解,直到人民公社化时期,国家政权深入,乡村获得了一定的文化活动聚集着乡村居民。随着人民公社制度的崩溃,集体化时代不再延续,以家庭为单位的经济不断发展,集体意识衰弱。农村出现公共文化场所缺失,公共活动不足以至于村民之间交流减少,农村原子化的情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不断提高农民精神文明程度,农村公共文化空间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能够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加强村庄认同。随着中国经济水平跻身世界前列,农村经济也在不断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物质基础满足的情况下,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作为能够加强村民认同并促进乡村公共精神形成的公共文化空间,其构建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选取山东一村庄——L村为研究对象,观察在当前政府公共文化建设对农村公共文化空间构建的影响。首先大量搜集有关文献,通过文献梳理,来分析研究背景和意义,并对核心概念加以界定,分析研究学者的文献成果,完成基础理论的积累,做好前期工作,为后期的实证研究奠定基础。在研究中确定了公共文化场域、公共文化活动以及公共文化主体的三维框架来对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构建进行分析。然后对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和广泛走访,将观察到的情况进行记录收集;最后对村干部及政府有关人员以及当地村民进行访谈,从而获得更加珍贵的一手资料,更加利于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整体把握。本文首先回顾了农村公共文化空间构建的研究背景,界定相关概念,并确定了此次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其次以L村为例,分析L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历史变迁,发现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分析政府公共文化建设构建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情况;再次,通过公共文化场域、公共文化活动及公共文化主体三个维度对L村公共文化构建具体情况分析,发现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困境,即公共文化场域空置化、公共文化活动同质化和公共文化主体整合度差,从理论层面分析困境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文化场域缺乏科学论证、公共文化服务的供需结构错位以及公共文化空间中的社会主体权利匮乏。最后提出科学构建乡村公共文化场域、促进公共文化活动供需平衡以及鼓励多元参与公共文化空间构建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