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脑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为最常见的脑血管畸形,临床表现为出血、顽固性头痛、癫痫等;部分患者因长期脑内盗血而进行性偏瘫,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存质量和生命安全。脑AVM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治疗棘手并且并发症多,但是对其慢性病理生理机制、血流动力学、血管构筑学变化了解甚少。为了对AVM进行深入研究,人们建立了多种脑AVM模型,其中以Massoud模型最为著名。但因颈动静脉吻合口自发性血栓形成等诸多原因,Massoud模型目前仅仅作为急性期模型。其他一些研究者在Massoud模型基础上所建立的模型都因吻合口短期内自发性闭塞而不能成为稳定的动物模型,由于研究的样本数量少而且未能进行对照研究,近期的相关研究未能获得可靠的结论。因此,截至目前未能建立一个稳定的模型,也少有对脑AVM动物模型的慢性血流动力学、血管构筑学变化的系统研究。本研究的目的,是在既往研究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吻合方法的改进建立模型,同时对不同吻合方式模型进行长期随访对照研究,建立一个既简单经济,又长期稳定,并与人脑AVM更加接近的脑AVM动物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血流动力学及血管构筑学研究。方法:利用13头中国实验用小型猪的颅底微血管网(RM)作为畸形团,分别采取两种术式进行左侧颈总动脉与颈外静脉的吻合:端端吻合7例,作为观察组;侧侧吻合6例,作为对照组;均外科结扎同侧颈外动脉,同侧咽升动脉肌支和枕动脉保持通畅。对两组模型进行长期随访观察,随访时间11-18个月(平均464.7天),考察两组模型建立的难易程度,建模成功率,吻合口闭塞发生率以及模型的稳定性;进行血管构筑学、血流动力学相关数据测量和随访,其中血管构筑学指标包括RM体积、供血动脉(R-APA,R-RA)直径、引流静脉(L-APA)直径,吻合侧支(APA降支、OA降支)直径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动静脉吻合时间,R-APA压力,L-APA压力及二者之间的压力差等。结果:13例动物中12例造模成功。结果表明,端端吻合操作更容易进行,以端端吻合建立的模型吻合血流速度更快。端端吻合造模成功率(100%)较侧侧吻合(83.33%)高,长期随访显示端端吻合模型吻合口闭塞发生率(28.57%)较侧侧吻合(66.7%)低。同时模型成功建立后,立即在左侧椎动脉与左咽升动脉(通过左咽升动脉降支)及左颈总动脉(通过左枕动脉降支)之间自发形成动脉-动脉吻合,即假性动静脉瘘(pAVF),因此,成功模型不仅含有多支供血动脉,而且为既含有丛状形AVM又含有动静脉瘘的“二合一”模型。脑AVM动物模型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RM体积明显增加(P<0.05),R-APA、APA降支及OA降支直径逐渐增大(P<0.05),L-APA直径亦有增加趋势(P=0.065),主要供血动脉R-APA的压力及其与引流静脉L-APA之间的压力差逐渐增加(P<0.05),上述变化均以观察组更为明显。假性动静脉瘘的供血动脉、引流静脉随随访时间延长变得更加扩张迂曲。结论:通过比较研究,找到了一个建立更为理想的慢性猪脑AVM动物模型的方法,即通过一侧颈动静脉端端吻合和颈外动脉直接外科结扎,完全能够建立一个简单、经济、稳定、高流量、更加接近临床的慢性猪脑AVM模型。慢性脑AVM模型在血流动力学作用下供血动脉、引流静脉扩张迂曲,RM体积增大;供血动脉压力增高,压差进一步增大,主要与畸形团内血管管腔扩大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