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构建具有科学性、重复性、相似性、可靠性、标准化的口腔角化黏膜缺损动物模型,以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作为干预手段,研究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在兔硬腭黏膜缺损愈合过程中对炎症、再上皮化、胶原和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7只3月龄雄性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PRF实验组(A组,n=12)、空白对照组(B组,n=12)和正常组(C组,n=3)。每只兔于硬腭中三分之一中份,距上颌牙10mm和两侧黏膜边缘2.5mm处制备10mm角化黏膜缺损。C组制备PRF膜和正常的黏膜组织块,并对PRF膜进行HE染色,C组织块进行HE、VG和TGF-β1染色。A组缺损处缝合PRF膜,B组不做任何处理。测量各组黏膜组织块的平均厚度,排除因其厚度不同所带来的误差。A组和B组分别于术后3天、7天、14天和21天进行大体观察和创面愈合率的分析,处死后于术区取材,然后进行HE、VG和TGF-β1染色,并对炎症等级、上皮平均厚度、胶原纤维OD值和TGF-β1 OD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PRF膜HE染色:均质红染的纤维蛋白末端有大量的核蓝染的白细胞。2.各组黏膜组织块平均厚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3.大体观察:术后3天A组炎症相对较轻,PRF膜牢固覆盖在创面,B组创面红肿严重;术后7天两A组创缘不红肿,PRF膜与周围黏膜牢固结合,B组创缘稍红肿;术后14天,两组均被黏膜上皮覆盖,A组创面凹陷较B组小;术后21天两组创面凹陷继续缩小,A组比B组小,B组创缘有瘢痕挛缩迹象。4.创面愈合率:分组和时间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差异(P<0.01)。A组在术后7天和14分别比B组高(P<0.01),在术后3天和21天分别与B组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5.HE染色结果:术后3天,两组基本全部为坏死组织,A组炎细胞浸润较B组少;术后7天,A组可见PRF膜引导出新生上皮,B组部分为坏死组织,炎细胞浸润明显,两组都出现了肉芽组织;术后14天和21天,两组都出现了完整的上皮结构,炎症明显减轻,上皮下结缔组织明显。6.炎症等级:A组和B组各组内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仅在术后3天有统计学差异(P<0.05,B>A),在术后其他时间点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分别在术后3天和7天高于C组(P<0.05),而在术后14天和21天与C组无统计学差(P>0.05)。7.上皮平均厚度:分组和时间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差异(P<0.01)。A组在术后14天和21天分别与C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在术后14天小于A组(P<0.01)和C组(P<0.05),在术后21天大于A组(P<0.01)并与C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8.胶原纤维OD值:分组和时间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差异(P<0.01)。A组在术后7天、14天和21天分别与B组有统计学差异(7天P<0.01,A>B;14天P<0.01,A>B;21天P<0.01,A<B),在术后3天与B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和B组在术后21天大于C组(P_A<0.05,P_B<0.01),但从数值上看A组更接近C组。A组在术后14天达到峰值,B组在术后21天达到峰值。9.TGF-β1 OD值:分组和时间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差异(P<0.01)。A组在术后3天、7天和21天分别与B组有统计学意义(3天P<0.01,A<B;7天P<0.05,A>B;21天P<0.01,A<B),在术后14天与B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和B组在术后21天大于C组(P_A<0.05,P_B<0.01),但从数值上看A组更接近C组。两组均在术后3天达到峰值。结论:1.成功建立了口腔角化黏膜缺损动物模型,为后续研究促进口腔角化黏膜修复的方法、材料和机制奠定了基础。2.PRF可能通过早期调控炎症反应、引导角化黏膜上皮再生、增加胶原纤维的合成来促进口腔角化黏膜缺损的愈合。3.PRF可能通过下调TGF-β1表达调控炎症反应和瘢痕挛缩,上调TGF-β1表达促进胶原沉积和血管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