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1937年5月20日在南京举办的全国手工艺品展览会为切入点,通过梳理展品试图管窥20世纪30年代直到抗战前夕这一段时间里中国社会传统手工艺的存续发展状况。全国手工艺品展览会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发生在中国举办的全国性质的展览会(之前举办了1910年南洋劝业会以及1929年西湖博览会),即使处在特殊历史时期但仍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主要以江苏,浙江,安徽,上海等35处地方的出品征集为主,征集到23484件展品,涉及服用类、饮用品类、陶瓷器类、竹木器品类、手工机械类、美术类、冶炼类、化学类、其他类等10个种类。本文从传统手工艺以及工艺美术的角度去展开讨论。传统手工艺是劳动者参与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通过手并借助工具,采用一定的方式、手段来改变从自然界中所获材料的形态,赋予它新的生命和功能,为人们社会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所使用。它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整个社会的生产发展状况,而工艺美术是传统手工艺当中具有美术倾向的那部分产品,二者相互关联。文章分为全国手工艺品展览会以及20世纪30年代中国传统手工艺2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展会规章、人员、经费、场馆布置以及展出品情况将全国手工艺品展览会梳理清楚;第二章在第一部分展会所述展品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当时的传统手工艺,分为手工纺织、食品制作、手工陶瓷、手工编织、手工造纸、冶铁以及特种手工艺7类进行阐述,在每个类别中分别从传统手工艺的“材料、手工艺、形态”这3个衡量标准进行讨论。研究现状概述:很多学者花大力气去研究了南洋劝业会以及西湖博览会,其中大多是对于博览会的举办或是展品的阐述,如金建陵、张末梅的《百年前的南洋劝业会》、于日良的《南洋劝业会的创办与选址》、谢辉的《西湖博览会概述》;或是对博览会举办的意义、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所做的研究,如:马敏《清末第一次南洋劝业会述评》,王传瑞《清末南洋劝业会的产生及影响》、张茜《民国时期的西湖博览会》、艾险峰《1929年西湖博览会论述》。南京艺术学院杨书娟在2011年的硕士论文《晚晴到民国三次全国性展览会上的手工艺品》中,专门谈到了全国手工艺展览会,并通过此次展览会上所展出的展品的梳理分析,进而从一定程度上探讨了当时的手工艺状况。本文在选题受到这篇论文的一定启发。从现有文献上看,学界几乎遗忘了处在抗战前夕的这一次全国手工艺展览会。本文通过文献调查、资料分析的研究方法,阐述全国手工艺品展览会从准备到举办、展出展品的整体情况,进而探讨那个时代的传统手工艺存续状况。主要的研究内容为1937年全国手工艺品展览会上的展品及相关的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