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旨在通过观察穴位埋线对中风后气虚型便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的影响,探讨该疗法治疗本病的可能作用机制,从而为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后气虚型便秘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中风后气虚型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在卒中单元基础上,选取大肠俞(双)、天枢(双)、上巨虚(双)、支沟(双)、足三里(双)、脾俞(双)、气海。治疗组采用穴位埋线治疗,每10天治疗1次,1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每日1次,每周治疗6日,1周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治疗前后记录便秘症状积分、布里斯托(Bristol)大便性状评分、便秘患者生活质量(PAC-QOL)评分及血清SP、VIP含量,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果。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卒中类型、便秘症状积分、Bristol大便性状评分、PAC-QOL评分及血清中SP、VIP含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便秘症状积分方面:治疗后两组患者便秘症状单项积分、总积分均得到改善(均P<0.01);组间比较,两组在改善排便需要时间、排便难度、便意方面无差异,疗效相当(P>0.05),但在改善首次排便时间、排便间隔时间、排便性状及兼症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Bristol大便性状评分方面:治疗后两组患者大便性状评分均高于治疗前,患者大便性状均得到明显改善(均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4.PAC-QOL评分方面:治疗后两组患者PAC-QOL评分均低于治疗前,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均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5.血清SP、VIP含量方面: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SP含量均高于治疗前(均P<0.01),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VIP含量均低于治疗前(均P<0.01),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说明穴位埋线可明显提升患者血清SP的含量、降低血清VIP的含量。6.中医证候疗效:经20天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02,P=0.043<0.05)。7.随访结果:治疗结束1个月后,治疗组有4人复发,复发率为13.3%;对照组有12人复发,复发率为40.0%。两组治疗均有成效,且治疗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χ~2=5.455,P=0.020<0.05)。说明治疗组患者经穴位埋线治疗后,短期内中风后气虚型便秘的预后情况优于对照组。结论:1.穴位埋线疗法与普通针刺法对中风后气虚型便秘的治疗均有效;且穴位埋线在改善首次排便时间、排便间隔时间、排便性状和兼症方面优于普通针刺法。2.穴位埋线疗法对于中风后气虚型便秘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优于普通针刺法。3.穴位埋线可升高中风后气虚型便秘患者血清中SP含量、降低VIP含量,继而调节两者的动态平衡。4.穴位埋线疗法可通过升高血清SP含量、降低VIP含量,调控脑肠轴,进而改善中风后气虚型便秘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