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意向性实现的合目的性研究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jun9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变得日益紧密。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整个哲学活动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与视角,同时哲学也试图为科学技术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作为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尖端成果的人工智能成为人工智能哲学、认知科学、工程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诸多领域的核心话题,自然也与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工智能历经六十多年的风雨,虽然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从哲学角度来说,同时也身处困境。
  哲学家们把人工智能分为两类:强人工智能与弱人工智能。作为强人工智能代表的图灵和作为弱人工智能代表的塞尔在对待“人工智能是否是真正智能”的问题上,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标准。图灵通过“图灵测试”证明机器只要通过实验测试,就具备了思维能力,从而是具有智能的。而塞尔则认为意向性才是检验机器是否智能的标准。从“图灵测试”到“中文屋实验”,意向性缺失问题成为哲学界与科学界讨论的核心问题,人工智能能否具有意向性也成为科学与哲学的争论焦点。我们该以怎样的视角审视人工智能,又将如何规划未来的科研路径。这将是本文的研究方向。
  本文通过论证意向性在人工智能中的重要性,考察人工智能实现意向性的几个关键问题,继而提出意向性的实现路径,并尝试性的对意向性在人工智能中的实现进行合目的性界域。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技术的发展必然产生社会的负面性,即超出人原本的目的性。加之,意向性在人工智能中的实现问题与人类智能联系密切,与人类自身问题联系密切。因此,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要对技术进行合目的性界域,达到技术合乎人类发展的目的性标准。
  本文的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文章的选题意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分析国内外对人工智能与意向性的研究现状,为人工智能意向性实现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全文除引言外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人工智能与意向性。从人工智能和意向性的基本概念切入,通过“图灵测试”到“中文屋实验”的智能标准之变,探寻意向性在人工智能中的重要作用,为探讨意向性实现的问题考察提供思路。
  第二部分:人工智能意向性实现的问题考察。通过对人工智能实现意向性的目的和人工智能实现意向性的关键两个方面的考察,得出“意向性并非是神秘的,而是自然化的产物”的观点,从而阐明人工智能实现意向性的可能性。人工智能具有完全与人类相同的意向性,基于目前的科技水平达不到,但是,在某些方面,人工智能能够具有与人类相似的意向性特征,据之为下文对人工智能实现意向性的路径提供方法论支撑。
  第三部分:人工智能意向性实现的路径。人工生命进化、量子计算机量子大脑、麦金的意向性建筑术分别对人工智能意向性的实现进行了可能性探讨。
  第四部分:人工智能意向性实现的合目的性界域。在实现途径的基础之上对人工智能意向性的实现进行合目的性界域,剖析当人工智能不断强大时,我们在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快捷的生活时,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技术合目的性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科技是把双刃剑,技术发展总会带来社会的负面效应,人工智能技术也不例外。人工智能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其负面影响,以科学为基础并在哲学的指导下,遵循人类的发展规律,构建一种德性的技术,使得人、技术与生活世界和谐共生。
其他文献
在信息经济的大环境下,个人信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信息服务企业为提升企业竞争力、保证个性化服务需要用户提交个人信息,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收集和使用用户个人信息需获得用户的知情同意,所以更加需要用户有较高的判断给予“同意”的知识和能力。在个人信息泄露事件频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觉醒、隐私自理条件下个人隐私保护能力不足、信息服务与信息获取对用户隐私素养提出更高要求的背景下,在理论上构建信息用户隐私素养内
加尔维诺·德拉-沃尔佩(Galvano Della Volpe,1895—1968)作为“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流派的的创始者和思想领袖,他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主要围绕德拉-沃尔佩的科学技术观进行研究,在梳理现代实验科学的唯物主义逻辑的基础上,挖掘德拉-沃尔佩科学技术思想的深层次内涵,并对其科学统一的思想进行补充与延伸。在现代实验科学的逻辑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现代物理学、现代生物学、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年8月29日—1704 年10月28 日),十七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学家、教育家。在欧洲思想史上,被认为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启蒙思想家,是英国最早的经验主义者,同时被称为“自由主义之父”,在伦理学领域产生极大影响。他坚决反对天赋观念论,提出道德源于经验说,坚持经验主义作为伦理学说的基础,对自由主义的研究探索,不仅能帮助我们认识西方历史文化传统的来源与发展
环境伦理理论的出现和发展及其践行都离不开教育,特别是在高等院校实施环境伦理教育。只有通过教育使环境伦理深入人心,才能对发展实践的价值合理性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规范,才能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合格的大学生不仅要有相应的思想道德修养,而且要有环境保护意识。当前高校环境伦理教育并不理想。很多高校尚未对这项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高校环境伦理教育的普及率很低,大学生的认知度不高。
学位
近年来,凭借互联网的优势,公益众筹活动得到迅猛发展,且不断普及,让公益众筹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成为常见的一种生活方式。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众筹活动中也出现了一些诸如诚信缺失,偏离公平正义等社会问题,公益丑闻不断,公益组织公信力屡受质疑,冲击着公民的慈善热情。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维护公益众筹的正当性并切实发挥其应有作用?的确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虽然学术界在行为学、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对公益众
学位
意象思维作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重要组成之一,与西方注重抽象思维方式的差异显著,导致我国意象思维在取象比类方式中与西方的实证研究方法有明显不同。意象思维的含义在于,它既可以通过形象化的概念符号去理解对象世界的抽象意义,它还能够以直观性的类比推理形式去把握和认识对象世界的内在联系。意象思维本是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结合,如果片面的认为我国传统文化中只有具象思维而否定抽象思维是不科学的,应当立足整体、统筹
学位
马克思“现实的人”思想是马克思理论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在马克思的学说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文在对马克思文本解读的基础上,剖析了马克思“现实的人”思想并探究了其当代价值。  全文共有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马克思“现实的人”思想产生的条件。马克思“现实的人”思想的产生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密切联系,该思想的形成以资产阶级内在矛盾的暴露、工人阶级生活状况的恶化、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高涨以及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
学位
主体性思想是哲学的重要思想。主体性对于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属性。主体性并不是人生来就有的,而是随着人的实践活动不断生成和发展的,对于主体性的理解和探究一定要从实践活动出发。当今时代,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网络实践愈发成为人的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由此,人的主体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本文从实践出发探究了网络实践中的主体性境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部分,阐释相关
学位
自古以来,人们生活中就会有病痛、衰老和有限的生命等烦恼,保健养生便成为人们追求的永恒话题。在原始社会末期,人们的养生活动便已然形成,逐步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并应运产生各种养生方法。与此同时,一大批思想家都开始对养生理论以及养生方法进行探究。在诸多养生学术思想中,对中国养生文化产生最深远影响的便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养生观。历史在不断地更迭变化,社会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同时,我们对于老子养生观的理解也
学位
方克立作为中国哲学界知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其对现代新儒学的研究具有开创性和奠基性的意义。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重点科研项目——“现代新儒学思潮研究”专项课题中,方克立带领课题组历经十年努力,最终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编写了《现代新儒家学案》《现代新儒学辑要》《现代新儒学研究论集》《现代新儒学研究丛书》,并在研究期间发表了数以百计的论文。方克立提出了同情地了解、客观地评价、批判地超越的现代新儒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