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比洛芬酯预防丙泊酚注射痛的临床研究及安全性评价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jun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探讨氟比洛芬酯预防丙泊酚注射痛的最佳剂量、最佳时间。2.评价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复合丙泊酚注射液的安全性。方法:1.选择210例采用丙泊酚注射液诱导全麻的择期手术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I-II级,年龄18-70岁。将患者随机分为A、B、C、D、E、F、G7组,每组30例。比较静注5ml生理盐水或0.5、0.75、1mg/kg氟比洛芬酯+止血带阻断静脉2min后,丙泊酚注射痛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比较静注0.75mg/kg氟比洛芬酯+止血带阻断静脉0、1、2mm或静注0.75mg/kg氟比洛芬酯与1.5mg/kg丙泊酚的混合液后,丙泊酚注射痛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2.通过注射给药部位刺激性试验、全身主动过敏试验、常规体外溶血试验评价氟比洛芬酯注射液、丙泊酚注射液以及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复合丙泊酚注射液的安全性。结果:1.与静注生理盐水相比,0.75、1mg/kg氟比洛芬酯+止血带阻断静脉2min均能明显降低注射痛发生率与严重程度,且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静注0.75mg/kg氟比洛芬酯与1.5mg/kg丙泊酚的混合液组和静注0.75mg/kg氟比洛芬酯+止血带阻断静脉2min组的注射痛发生率与严重程度无明显差异,并优于静注0.75mg/kg氟比洛芬酯+止血带阻断静脉1mm组;静注0.75mg/kg氟比洛芬酯后立即注射丙泊酚组的注射痛发生率与严重程度最高。2.氟比洛芬酯注射液组、丙泊酚注射液组以及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复合丙泊酚注射液组,注射部位没有充血、出血、肿胀以及坏死等异常。氟比洛芬酯注射液组、丙泊酚注射液组以及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复合丙泊酚注射液组豚鼠未出现过敏反应症状,无一死亡。氟比洛芬酯注射液、丙泊酚注射液以及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复合丙泊酚注射液均不引起家兔红细胞溶血或凝聚。结论:1.在预防丙泊酚注射痛中,0.75mg/kg的氟比洛芬酯+止血带阻断静脉2min即可达到较理想的镇痛效果;静注0.75mg/kg氟比洛芬酯与1.5mg/kg丙泊酚的混合液的效果与静注0.75mg/kg氟比洛芬酯+止血带阻断静脉2min相当,并优于静注0.75mg/kg氟比洛芬酯+止血带阻断静脉1min,静注氟比洛芬酯后立即注射丙泊酚的镇痛效果最差。2.氟比洛芬酯注射液、丙泊酚注射液以及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复合丙泊酚注射液无明显的刺激性、过敏性、溶血性。
其他文献
基于超材料的相位补偿特性实现特定波段超材料滤波器设计。本工作通过变形传统的互补型开口谐振环,设计了一种小型化哑铃型缝隙结构超材料滤波器,通过二极管控制超材料的电磁
目的通过观测伤口愈合过程中,磁场干预下创面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差异以及PPAR-β、Ⅰ型和Ⅲ型胶原纤维、炎性细胞因子TNF-α和IL-6的表达差异,探讨磁场在伤口愈合过程中的作用
实验背景:1960年,Jennings首次提出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I/R)的概念,即心肌缺血后再灌注时,不仅未使组织器官功能恢复,反而将缺血所致的器官功能代谢障
1987年,当时的国家教委颁布实施了《国家教委关于部分普通高等学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短短的几年时间内,我国有161所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试办高水平运动队
2004年《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颁布给我国银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各商业银行使尽浑身解数以提高自己的资本充足水平,达到监管的要求。数据显示,各银行的资本充足
本文针对三元乙丙胶易燃的问题,开展化学改性及共混等方法提高其成炭性的研究。首先研究了EPDM/MVQ共混胶的加工工艺,探讨了硫化条件、共混配比对EPDM/MVQ共混胶的力学性能、
解:我们分别从初中、高中和大学三个角度来分析这道题目.(1)此题曾经作为“二次根式”章节的一道考题.把这样一道极限问题下放到初中,难度确实不小,因为学生对这样一个问题的处理毫
20世纪80年代起,竞争力问题成为所有经济决策者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21世纪以后学者们更是从国家、区域、城市、企业、产业等多个角度对竞争力理论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讨论与研
日常生活就是生活的本质。跨越半个世纪的两位女作家,张爱玲和王安忆立足于日常生活叙事视角,在她们的小说世界里,描绘日常生活中的男男女女林林种种,用日常生活价值解构历史
组织文化是健康型组织建设三维度九因素模型中的一个因素。文章通过介绍健康型组织,分析基于心理契约角度健康型组织“身”“心”“灵”建设内容,得出健康型组织三维度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