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脏细胞数学模型对奎尼丁在遗传性心脏离子通道病中复杂作用机制的建模与仿真研究

来源 :新乡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dayn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人类主要的死亡方式之一,大部分的心源性猝死是结构性心脏病引起的急性心律失常所导致的,即心室节律突然变得过快、过慢或不规则。由遗传性心脏离子通道病引起室性心律失常而导致的心源性猝死,虽然总体在人群中患病率低,但致死率高,且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遗传性室性心律失常中无明显心脏解剖结构异常的一类疾病,长QT综合征(long QT syndrome,LQTS)、短QT综合征(short QT syndrome,SQTS)、Brugada综合征(Brugada syndrome,Br S)、儿茶酚胺敏感型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catecholaminergic poly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CPVT)、特发性心室颤动(idiopathic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IVF)等在内又被统称为遗传性心脏离子通道病。奎尼丁作为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久远的历史,最早在18世纪开始被用于治疗心律失常。奎尼丁曾经用于治疗早搏、房颤,然而研究发现奎尼丁会诱发室性心律失常和室颤,从而导致高死亡率和其他副作用。尽管它是一种存在争议的药物,一直以来人们对于奎尼丁的研究并没有停止。最新研究发现奎尼丁作为唯一口服药物可以用来治疗Brugada综合征、特发性心室颤动、短QT综合征和早期复极综合征等遗传性心脏离子通道疾病。奎尼丁与心律失常之间这种看似矛盾的作用关系及背后机制仍不十分清楚。目的1.研究遗传性心脏离子通道病的发病机制;2.研究奎尼丁的心脏毒性及机制;3.研究奎尼丁对离子通道病的作用效果。方法基于已发表的犬心脏细胞模型,包括浦肯野细胞(Purkinje,P)和心室肌细胞,心室肌细胞又包括心内膜(endocardial,Endo)细胞、心室肌中层(midmyocardial,M)细胞和心外膜(epicardial,Epi)细胞。基于四种细胞模型,构建一维犬浦肯野心肌组织模型(每种细胞各50个,组织总长2厘米)。基于正常的细胞和组织模型,构建离子通道疾病模型,构建了包括Brugada综合征(Brugada syndrome,Br S)(G1319V、D211G、L450F、G600R、T152I、R164C、G490R和S481L)、长QT综合征(long QT syndrome,LQTS)(D1790G和T587M)、短QT综合征(short QT syndrome,SQTS)(S631A和N588K)和特发性心室颤动(idiopathic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IVF)(T1787M和V54G)等4种离子通道疾病14种基因突变型。研究离子通道病的发病机制和奎尼丁在不同浓度和频率条件下对细胞的毒性及其机制,以及对离子通道疾病的作用效果。结果1.在Endo、Epi、M和P细胞中,同一心率下P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APD)最长。在心室肌细胞中,Endo细胞复极最快,M细胞细胞复极最慢。Epi和M细胞表现出特征性切迹和穹顶动作电位形态,这种特征在Endo细胞中不明显。2.离子通道病的同种离子通道突变,动作电位形态和动作电位时程心率依赖性曲线变化相似,不同种离子通道突变的动作电位形态和动作电位时程心率依赖性曲线之间具有较大差异。3.在组织水平的计算仿真中,Br S的G490R突变型的心电图ST段抬高,QT间期缩短,LQT的T587M突变型的心电图ST段抬高,QT间期延长,SQT的N588K突变型的心电图QT间期缩短,模拟的结果符合临床研究中的表型特征。4.奎尼丁对于Endo、Epi、M和P四种细胞的动作电位形态的毒性,均随着时间和浓度呈现出连续性动态变化。其中奎尼丁对M细胞毒性最大,M细胞在正常起搏条件下(CL=1000ms),1000、2000和3000nmol/L的奎尼丁作用下均产生EAD,奎尼丁对P细胞毒性最小,在慢频条件下(CL=2000ms)和较高浓度下(3237nmol/L)才产生EAD,其中在心室肌细胞中,EAD产生的原因是由于ICa L,而浦肯野细胞中,INa L起主要作用。5.奎尼丁对于浦肯野细胞的毒性存在心率和浓度依赖性,心率越快和心率越慢,毒性越大,浓度越大,毒性越大,且毒性机制不一样,在快频下动作电位产生交替,慢频下为EAD。奎尼丁对细胞动作电位形态的影响是由于钠、钾和钙等胞内离子浓度随着浓度和时间由微小量变到质变引起离子通道电流再激活的结果。6.奎尼丁对不同的遗传性离子通道病作用不同,SQT综合征N588K突变型和Br S综合征R164C突变型对奎尼丁的毒性具有保护作用,LQT综合征T587M突变型对奎尼丁毒性具有加重作用。结论1.Endo、Epi、M和P四种细胞的动作电位形态和动作电位时程心率依赖性曲线的差异是细胞正常电生理活动的重要基础。2.离子通道病的发病机制是通过影响多种离子通道电流,内向和外向电流叠加效应导致动作电位形态的改变,最终导致室性心律失常。3.奎尼丁对细胞动作电位形态的的毒性随着浓度和心跳次数呈现连续性的动态变化,对于Endo、Epi、M和P四种细胞的毒性存在细胞依赖性,且在心室肌细胞和浦肯野细胞中毒性机制不同。4.奎尼丁会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因此奎尼丁会加重延长动作电位时程的离子通道病(LQT),治疗缩短动作电位时程的离子通道病(SQT和Br S)。
其他文献
工业机器人是面向先进制造领域的智能化机械装置,也是衡量国家制造能力的重要标尺。随着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也日益广泛。在磨抛、切削这类接触式作业中,由于机器人自身存在定位误差,工件的刚度和形状难以准确描述,环境噪声影响,加工时的接触力可能会较大范围地波动,进而影响加工质量,这就要求机器人具有一定精度的力感知和力控制能力。本文针对机器人接触式作业的柔顺控制需求,设计出了一套安装在机器人
学位
背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主要病理特征之一是慢性间歇性低氧(chronic intermittent hypoxia,CIH)。研究发现OSA与肿瘤进展相关,动物实验与细胞实验表明CIH促进肿瘤进展。我们前期发现CIH促进LLC细胞小鼠皮下成瘤生长,但具体机制未阐明。研究表明CIH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
学位
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骨科常见的脊柱型疾病之一,无论是在发展中还是发达国家,LDH都已成为导致残疾的最重要原因之一。腰椎间盘突出症不断上升的发病率及其带来的巨大社会经济负担,使加强对LDH的认知和应对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对慢性疾病疼痛灾难化认知水平的探索引起广泛关注,且中医体质学作为中医体系中一个重要部分已被广泛应用于慢病管理,以中医体
学位
背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好发于中老年人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其机制和治疗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脑电分析可以从新的角度,对PD的脑电信号规律进行分析归纳,达到可以提前预测疾病发生的目的。目前关于PD的临床治疗方法都各有利弊,光遗传技术作为一项具有高时间特异性、高空间特异性和精确靶向性的新兴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神经环路的研究中,可能会为PD的研究带来新的突破。
学位
斜拉桥是大跨度桥梁的重要形式,在世界各地的应用非常普遍。天气寒冷的地区,冬天斜拉桥缆索外层的PE套容易结冰,积冰可能导致缆索不规则地振动,缩短了缆索的使用寿命。此外,缆索上覆冰的意外掉落会对桥上行驶的车辆及行人造成安全威胁,因此需要定期对斜拉桥缆索进行除冰。目前除冰工作主要由人工敲打缆索来完成,此方式效率低下且危险性高,亟需研发一款缆索除冰机器人来代替工人完成作业。爬缆机器人技术和除冰机器人技术在
学位
背景IgA肾病(Immunoglobulin A nephropathy,IgAN)是目前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之一,尤其在亚洲地区,IgAN已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45.3%。IgAN患者的预后不佳,约20%~40%的患者在确诊后10~20年内进展至终末期肾脏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需要进行肾脏替代治疗。因此,早期识别影响IgAN预后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
学位
背景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EC)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食管癌组织学分为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简称食管鳞癌)和食管腺癌,其中食管鳞癌占90%以上。Diaphanous related formin 3(DIAPH3)属于Diaphanous相关蛋白(diaphanous related formi
学位
随着国家工业化进程以及制造业自动化改造的不断推进,机器人凭借其自动化水平高、自适应能力强等优点在越来越多的行业中得到了运用。建筑行业作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受国内劳务短缺和人力成本飙升等问题的影响,也面临着向自动化方向转型的挑战。本文依据室内装修作业现场的实际需求,提出了一种室内滚涂机器人的设计方案,并对其运动模型、末端姿态误差补偿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最后对样机进行了实验测试。由于室内装修环境往往
学位
近年来,重组蛋白疫苗、短肽疫苗等新型疫苗应用日益增多。新型疫苗中通常需要加入佐剂,以延长抗原刺激时间,增加免疫强度。其中,油乳佐剂应用较为广泛,其可吸附抗原蛋白形成疫苗颗粒。接种疫苗后的主要挑战是实现淋巴结积聚,以利用淋巴结中的免疫细胞来刺激免疫反应的开始与持续。疫苗颗粒具有可变形性,可通过调整自身形状穿过宽度小于自身粒径的内皮细胞间隙到达淋巴结,但对该过程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了解甚少,因此探索疫
学位
背景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细胞因子的产生和分泌异常是银屑病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基础,也是主要治疗靶点。IL-33是IL-1家族的一员,促炎细胞因子可以诱导正常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表达IL-33,它可以从表皮扩散到真皮触发肥大细胞活化,也可以促进血管生成,进而刺激免疫细胞募集到炎症部位,在银屑病皮肤病理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本课题组前期已证实IL-33可加重银屑病小鼠模型。因此本研究进一步探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