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显微镜下对尸头标本进行解剖、观察及测量,获得颅颈交界区后外侧周围结构的解剖学资料,对其周围骨性结构、神经、血管、硬膜、肌肉等进行解剖学的描述,掌握枕下远外侧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特点,并将其应用于临床,为手术安全夹闭后循环动脉瘤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1将6具(12侧)经过10%福尔马林固定后的成人连颈头颅湿性标本,解剖颈部主要血管、冲洗血栓、红蓝乳胶灌注,在训练手术显微镜下模拟枕下远外侧手术入路,逐层分离肌肉,切除寰椎侧块和后弓,剪开硬脑膜,显露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及相关神经,并测量有关数据。2临床上纳入后循环动脉瘤的患者5例,其中小脑后下动脉瘤3例,椎动脉瘤1例,椎-基底动脉交汇处动脉瘤1例。在解剖研究的指导下,该组患者行枕下远外侧入路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分析手术暴露情况和效果。结果:1枕下三角为暴露椎动脉的重要解剖标志,枕下三角由三块肌肉组成,即上斜肌、下斜肌和头后大直肌。枕下三角内有椎动脉及肌支、椎静脉丛和第一颈神经通过。2椎动脉穿过寰椎横突孔后,经椎动脉沟向内走行,绕过寰枕关节后方,穿入硬膜到达颅内,左右椎动脉在桥脑延髓沟处汇合成基底动脉。该段椎动脉(V3段)与枕下远外侧入路密切相关,其左右直径变异较大,常常相差1mm以上。椎动脉V3段直径:左侧(3.54±1.21)mm,右侧(2.99±1.13)mm;椎动脉穿硬膜处至枕骨大孔后缘中点的距离:左侧(22.70±4.48)mm,右侧(22.73±2.34)mm;枕骨髁外缘与椎动脉穿经硬膜处的距离:左侧(22.07±4.21)mm,右侧(22.41±2.66)mm。3小脑后下动脉变异很大,走行迂曲,形成方向不定的血管襻,且和后组颅神经及小脑的关系密切。有时小脑后下动脉一侧或双侧缺如,本组病人中有一例一侧小脑后下动脉缺如。小脑后下动脉起源处左侧直径为(1.39±0.30)mm,右侧直径(1.47±0.48)mm。4枕髁和颈静脉结节是术中重要骨性标志,适量磨除可有效增加手术暴露范围和操作空间,特别是在夹闭椎-基底动脉汇合处的动脉瘤时,磨除部分骨质是有必要的。5根据GOS评分标准,5例患者,3例恢复良好,1例轻度残疾,生活可以自理,1例术后死亡。结论:1熟悉远外侧入路中的肌肉解剖层次,掌握小脑后下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的走行关系、分支和变异情况,了解它们和后组颅神经的关系,能充分地暴露后循环的动脉瘤,为安全夹闭动脉瘤,保护后组颅神经、小脑和脑干提供有效的保障。2适量磨除枕髁及颈静脉结节可以提供更充分的脑干腹侧及外侧的暴露和手术安全操作空间。3远外侧入路可充分暴露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椎-基底动脉汇合处,还可早期游离椎动脉,阻断动脉瘤血供,是安全夹闭这些动脉瘤的理想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