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宝石能谱CT(GSI)最佳单能量血管成像对显示肝癌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残留病灶供血动脉的价值;评价GSI在肝癌TACE术后乏血供活性病灶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绵阳市中心医院肝癌TACE术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在术后4~6周行GSI扫描,一次GSI扫描后,通过原始数据重建获得混合能量(QC)图像及能谱图像,图像后处理采用ADW4.6工作站和GSI-viewer软件。本研究分为以下两部分:第一部分:按纳入、排除标准将42例患者纳入研究。运用后处理软件中的对比噪声比(CNR)曲线,在能谱图像中得出动脉期腹主动脉与肝组织间最大CNR时所对应的显示残留病灶供血动脉的最佳单能量图像。在2名从事腹部影像工作的副主任医师指导下,分别在QC图像及最佳单能量图像上重建残留病灶供血动脉,并对上述两种方法重建的动脉进行分级评分,运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两种方法对残留病灶供血动脉显示的评分结果。第二部分:按纳入、排除标准将36例患者纳入研究。运用CNR曲线,分别得出动脉期、门脉期乏血供病灶与周围正常肝组织间最大CNR时所对应的最佳单能量图像,记录QC图与最佳单能量图像中病灶的CNR值,比较动脉期、门脉期的QC图及最佳单能量图像CNR值的差异。采用A、B两种方法观察肝癌TACE术后肝脏乏血供病灶,A法通过观察QC图平扫、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图像进行诊断;B法采用最佳单能量图、基物质图、能谱工具进行观察、诊断。由2名从事腹部影像的副主任医师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分别在后处理工作站上对乏血供病灶性质进行判断,诊断结果与DSA及后续随访结果对照,采用2c检验比较A、B两种方法诊断肝癌TACE术后活性(残留、复发、转移)乏血供病灶的差异。结果第一部分:CT共检出残留病灶供血动脉52支,显示供血动脉的最佳单能量值在61-65Ke V间。QC图供血动脉图像评分为1.86±0.68,最佳单能量图像供血动脉图像评分为2.60±0.54,两种方法在评价肝癌TACE术后残留病灶供血动脉血管显示中存在显著差异(t=8.15,P<0.001),GSI最佳单能量图像对肝癌TACE术后残留病灶供血动脉的显示优于QC图像。第二部分:36例TACE术后复查患者CT检查共检出乏血供病灶82个。动脉期QC图与最佳单能量图像中乏血供病灶CNR值分别为3.18±1.20、3.85±1.31;门脉期QC图与最佳单能量图像中乏血供病灶CNR值分别为3.85±1.52、4.50±1.48;上述两组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法敏感性为72.00%,特异性为81.30%;B法敏感性为94.00%,特异性为90.60%,两种方法敏感性及特异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9.09,2?=5.14,P<0.05)。结论与常规混合能量CT比较,GSI最佳单能量成像可以更好的显示肝癌TACE术后残留病灶供血动脉,GSI能更清晰的显示肝癌TACE术后肝脏乏血供病灶,并能根据能谱分析图的不同特征,有效地鉴别肝脏活性乏血供病灶与其他病变,可为后续治疗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