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徽江淮流域独特的地理位置,承接了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文明特征,新石器时代我国古代文明在此交融和碰撞,表现出文明的独特性。本区大量新石器时代典型考古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为该区环境考古和人地关系研究奠定了基础。 通过选择位于安徽江淮流域的4个研究地点的5个地层剖面:(1)安徽巢湖湖泊沉积地层CH-1钻孔岩芯;(2)安徽大别山天堂寨TTZ探方剖面的亚高山泥炭沉积地层;(3)安徽含山凌家滩典型遗址T0319探方剖面的自然沉积和文化地层;(4)安徽蚌埠禹会村龙山文化典型遗址ABYT2004和ABYT2008探方剖面的自然沉积和文化地层等野外采样和实验室多环境代用指标分析,结合区域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和考古学等综合研究,恢复和重建了该区早中全新世9870cal.aB.P.以来的自然环境演变序列,进而对该区上述两处典型遗址所揭示的新石器时代人地关系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开展工作如下: (Ⅰ)通过对安徽江淮流域的大别山天堂寨亚高山泥炭沉积剖面(TTZ)年代学序列的建立和粒度、磁化率、体积密度和有机C、N等环境代用指标的综合分析结果,对区域8805 cal.aB.P.以来的环境演变过程进行了泥炭地层学记录的恢复和重建研究;同时结合前期对巢湖湖泊沉积物柱样(CH-1)的年代学研究,利用孢粉、粒度和环境磁学等环境代用指标记录的区域环境演变研究的结果,并将二者进行相互印证和综合分析,初步综合确定了安徽江淮流域全新世中晚期区域环境演化的阶段和演化过程,恢复和重建了研究区约9870 cal.aB.P.以来的气候与环境演变序列。其中8.2kaBP和4.2kaBP环境突变事件在安徽江淮流域自然沉积地层中均有记录。 (Ⅱ)通过对巢湖流域含山凌家滩遗址地层的野外采样和实验室磁化率、烧失量、地球化学元素及光释光年代分析,结合巢湖湖泊钻孔岩芯记录的中全新世古环境特征和文物考古成果,探讨分析了中全新世凌家滩古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背景。研究表明:(1)古凌家滩人生活在中全新世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下,为其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背景条件;(2)中全新世区域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遗址所在地周围具备河流相连的水运交通环境,这是凌家滩遗址高度发达的玉器文明所必需的水运条件,使其在当时的皖江文化交流通道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Ⅲ)通过对位于淮河流域安徽蚌埠禹会村典型龙山文化遗址的ABYT2004探方西壁和ABYT2008探方南壁剖面考古年龄断代和地层AMS14C年代测定,以及磁化率、Rb/Sr、粒度和重矿晶体形态等多环境代用指标的分析,结合遗址周围地貌形态演变的特征分析,全面提取4.5-4.0kaB.P.龙山文化时期的环境演变信息,探讨了环境变迁对该区龙山文化发展的影响机制:(1)4500aB.P.气候湿润,淮河流域处于高水位,遗址及周边被水淹没,遗址考古学文化尚未出现;(2)该区4500aB.P.开始气候趋向干旱,淮河及其支流水位开始下降,龙山文化开始出现和发展;(3)龙山文化中后期环境开始趋向暖湿,降雨量增加,河流水位开始上涨,洪水灾害频发,至4100aB.P.前后是淮河流域洪灾发生的高峰期;(4)4100aB.P.后的龙山文化晚期气候开始向冷干过渡,河流水位下降,遗址区农业生产受到制约,龙山文化迁移消失。 (Ⅳ)通过对研究区上述自然沉积地层和文化地层环境代用指标的综合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 (1)早中全新世的9870-6040cal.aB.P.期间:区域总体上为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其中8120cal.aB.P.左右开始的8120-7700cal.aB.P.期间气候开始变干,变化较为显著,温度和湿度较前一段时期有所下降,可能对应一个冷干期;7700-6030cal.aB.P.左右研究区气候开始向温和湿润的气候变化;其中9600cal.aB.P.,9240cal.aB.P.和6160cal.aB.P.前后可台对应该时期的三次特别温暖湿润期。天堂寨泥炭地层也揭示8805-7621cal.aB.P.,区域环境整体上处于温暖湿润,降雨量加大,区域环境对应一个暖湿过程;8195 cal.aB.P.前后是大别山地区气候环境整体向着干旱变化较为突出的时期,可能是一次冷干事件,这一突变事件可能是全新世8200aBP事件在大别山亚高山泥炭地层记录的体现;7334cal.aB.P.前后对应一次冷湿过程;7334 cal.aB.P.-5688 cal.aB.P.,该时期总体上各种环境代用指标比较稳定,区域气候环境相对比较暖湿,波动变化不大,其中6164 cal.aB.P.前后和5747 cal.aB.P.前后对应温暖湿润和水动力增加的过程。 (2)中晚全新世的6040-4860cal.aB.P.期间:该时期区域环境由前一时期的温暖湿润向着更加温暖湿润转化。其中5900cal.aB.P.前后可能对应一次特别温暖湿润期;5650-5500cal.aB.P.前后对应着一段干旱时期;5550-5400cal.aB.P.期间更加温暖湿润,降雨量丰富,这个时期处于巢湖地区最温暖湿润的中全新世气候适宜期,可能是巢湖历史上一个高湖面期。但自5400 cal.aB.P.开始向干旱、降雨量减小转变,5400-4860cal.aB.P.期间区域处于干旱、降雨量减小、湖面收缩转化阶段。特别是在5200cal.aB.P.前后各项指标均显示,区域环境在该时期发生了一次较大的快速变化过程,对应了一次有暖湿-冷干变化的过程。 (3)中晚全新世的4860-2170cal.aB.P.期间:该时期区域环境气温逐渐降低,湿度也下降,巢湖流域处于冷干时期,但局部有波动。4378 cal.aB.P.-3961 cal.aB.P.对应着一次由较为暖湿向冷干过渡的过程,天堂寨泥炭地层揭示5152 cal.aB.P.-3961 cal.aB.P.,区域环境总体上处于由温暖湿润向冷干的过渡。4080cal.aB.P.前后气候环境总体上处于温暖湿润,降雨量加大,水动力加大时期,对应一次异常湿润时期,但持续时间较短,到4000 cal.aB.P.前后,各种指标显示,区域环境对应一次干旱事件,因此该阶段对应的是一次由异常温暖湿润向干旱快速的转变过程。这一环境突变事件可能是全新世4200aBP事件在大别山亚高山泥炭地层记录的体现。3961 cal.aB.P.-3363 cal.aB.P.反映在该时期环境由前一时期的冷干逐渐向温暖湿润转变的过程,3363 cal.aB.P.前后对应了一次较为温暖湿润的异常时期。后期2980-2170cal.aB.P.,环境整体上继续向着干旱转化,2170cal.aB.P.左右可能是巢湖历史上湖面最小的一个时期,巢湖湖盆的局部地区可能出露水面以上。 (4)晚全新世的2170cal.aB.P.以来:该时期区域环境开始向温暖湿润的时期,巢湖流域降雨量加大,气候适宜人类居住,湖面开始再次扩张,此期安徽江淮流域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较为强烈。2170cal.aB.P.左右开始各种指标的急剧变化,综合研究可能对应区域急剧的转为温暖湿润,湖水涨起,面积扩大;1040-750cal.aB.P.气候温暖湿润;750-620cal.aB.P.环境比较温暖湿润;620-200cal.aB.P.环境较为干旱。天堂寨泥炭地层也揭示2971cal.aB.P.-110 cal.aB.P.,这段时期各指标变化相对比较稳定,区域环境反映气候开始向温干、暖湿方向转变,环境动荡不明显。反映区域环境整体上有一次由温暖湿润向干旱转变的过程;1312cal.aB.P.前后可能有洪水事件的发生;663 cal.aB.P.前后,区域环境对应着一次冷湿气候过程。地表磁化率的峰值可能与现代人类活动的铁磁性物质随大气降尘沉积有关。 (5)安徽江淮流域自5900cal.aB.P.前后开始区域环境可能对应一次特别温暖湿润期;5550-5400cal.aB.P.期间更加温暖湿润,降雨量丰富,这个时期凌家滩文化正处于巢湖地区最温暖湿润的中全新世气候适宜期。但自5400-4860cal.aB.P.左右开始向干旱、降雨量减小、湖面收缩转化,特别是5450cal.aB.P.-5271 cal.aB.P.期间对应着一次大的干旱事件,而这一阶段也正对应著名的巢湖含山凌家滩典型遗址凌家滩文化的晚期;5200cal.aB.P.前后各项指标均显示,区域环境在该时期发生了一次较大的快速变化过程,对应了一次有暖湿-冷干变化的过程,该环境事件对凌家滩文明的发展可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凌家滩文化的消亡可能与这一时期的干旱事件有关。研究发现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地层揭示的凌家滩文化繁盛时期5.6kaBP前后是巢湖流域最温暖湿润时期,这可能为遗址农业生产和水运玉石原材料提供了条件,奠定了凌家滩文明的基础;同时根据遗址地貌特征及研究成果来看,遗址地貌曾发生过深刻的变化,5.3kaBP前后区域环境向着干旱变化,巢湖湖面缩小,凌家滩文化的中断是区域环境干旱变化的结果,玉器制作的萎缩导致人们的信仰危机可能是凌家滩文化发生迁移的根源。 (6)安徽江淮流域4378 cal.aB.P.-3961 cal.aB.P.期间对应着一次由较为暖湿向冷干过渡的过程。特别是4080cal.aB.P.前后气候环境总体上温暖湿润,降雨量加大,水动力加强,对应一次异常湿润时期,但这一湿润时期持续时间较短,到4000 cal.aB.P.前后,综合研究显示区域环境对应一次干旱事件,该阶段对应的也就是一次由异常温暖湿润向干旱快速的转变的过程。这一阶段也正是对应安徽淮河流域龙山文化的晚期,也与我国历史上流传的“大禹治水”的时间是一致的,4000 cal.aB.P.前后区域环境异常湿润时期揭示了大禹治水的客观环境背景,而龙山文化的晚期4000 cal.aB.P.前后区域环境由湿润向干旱的快速转变,揭示了我国历史上“大禹治水”的成功可能是区域气候环境整体向干旱变化的客观事实。禹会村遗址不仅揭示了龙山文化晚期“大禹治水”的环境背景,以及“大禹治水”的成功是区域环境向着干旱化发展的结果,同时通过对遗址沉积地层环境信息的提取和文献资料考证等多手段的综合研究,从环境考古学角度证实了禹会村遗址与“大禹治水”传说的密切关系:遗址所在的禹会村可能是龙山文化晚期大禹治水活动的重要地点,涂山是颇具争论的“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历史记载的发生地。 (7)通过安徽江淮流域中晚全新世以来的环境背景重建和典型遗址的人地关系特征研究,揭示了江淮流域能成为我国古文明发源地的自然环境因素,其中气候环境—文明的演化是安徽江淮流域古文明能成为中国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的重要自然环境条件。论文对以下两个问题的探讨是今后该地区环境考古进一步研究的方向:①安徽凌家滩文化通过古“江淮通道”与淮河流域文化进行交融和碰撞的机制;另一方面,凌家滩文明迁移也遵循一定的地理通道,由于安徽江淮流域的区域环境向着干旱转变,导致凌家滩文化通过长江古水道向宁镇地区和太湖流域迁移,历史上辉煌的玉器文化中心发生迁移,凌家滩文明与太湖流域良渚玉器文化之间可能存在重要的渊源关系;②通过古环境背景重建和遗址发掘、文献资料考证、涂山和禹会村等历史文献记载研究,探讨了安徽蚌埠禹会村遗址与“大禹治水”存在重要的历史渊源关系。上述研究奠定了安徽江淮文明在中国古文明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江淮流域也是中国早期古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安徽淮河流域禹会村遗址的环境考古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该项研究为丰富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多元一体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