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验证大鼠结肠肌间神经丛内存在多巴胺-β-羟化酶(DBH)阳性的去甲肾上腺素(NE)能神经元,观察其在丛内的分布并阐明形态学特征;研究大鼠结肠肌间神经丛内NE能神经元的化学神经解剖学特点及其与丛内不同类型神经元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为进一步阐明肌间神经元分类的神经解剖学基本问题和揭示其功能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借助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Western blotting、荧光原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金课题编号:31971112)关于肠肌间神经丛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调控肠运动的机制研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验证大鼠结肠肌间神经丛内存在多巴胺-β-羟化酶(DBH)阳性的去甲肾上腺素(NE)能神经元,观察其在丛内的分布并阐明形态学特征;研究大鼠结肠肌间神经丛内NE能神经元的化学神经解剖学特点及其与丛内不同类型神经元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为进一步阐明肌间神经元分类的神经解剖学基本问题和揭示其功能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借助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Western blotting、荧光原位杂交组织化学以及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分别检测DBH m RNA和蛋白在结肠肌间神经丛的表达与分布;(2)使用DBH抗体与肠内不同类型的神经元标记物进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双重染色,观察NE能神经元的化学神经解剖学特征及其与丛内不同类型神经元胞体和突起之间的关系。结果:(1)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到大鼠结肠肌间神经丛存在DBH m RNA及DBH蛋白的表达,荧光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观察到部分神经元表达DBH探针阳性信号,荧光原位杂交与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技术观察到表达DBH m RNA阳性信号的细胞亦呈DBH阳性,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双重染色观察到DBH阳性胞体表达PGP9.5(神经元标志物),不表达GFAP(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2)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双重染色观察到DBH与血管活性肠肽(VIP)、生长抑素(SOM)的双标阳性神经元,偶见DBH与5-羟色胺(5-HT)的双标阳性神经元。其中DBH/VIP双标神经元的数量占VIP阳性神经元的比例约为(30±0.76)%,占DBH阳性神经元的比例约为(65±0.45)%。而DBH/SOM双标神经元的数量占SOM阳性神经元的比例约为(28±0.68)%,占DBH阳性神经元的比例约为(81±0.34)%。未观察到DBH与乙酰胆碱转移酶(Ch AT)、P物质(SP)、降钙素相关基因肽(CGRP)、一氧化氮合酶(NOS)双标的阳性神经元。此外,可见部分DBH阳性纤维和终末紧密缠绕在Ch AT、SP、NOS、VIP、SOM阳性神经元的周围;部分SP、CGRP阳性纤维和终末亦分布在DBH阳性神经元的周围。结论:(1)通过分子生物学和形态学等实验手段确认大鼠结肠肌间神经丛内存在DBH阳性的NE能神经元。此外,它还为基于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神经化学性质而非位置的神经元新分类提供了新的理论线索。(2)大鼠结肠肌间丛DBH阳性NE能神经元可能大部分为中间神经元,通过作用于运动神经元或其他中间神经元发挥运动调控的作用。同时这些DBH阳性NE能神经元可能接受其他神经元的调控从而参与构成复杂的ENS调控网络。
其他文献
目的:揭示眼外肌的肌内神经和肌梭分布规律,探索肌亚部划分;根据肌内神经密集区与肌梭的分布关系,探索肉毒毒素A注射纠正斜视的最佳靶点位置和深度。为亚部化眼外肌移植和注射肉毒毒素A纠正斜视提供潜在的应用解剖学依据。方法:1.标本:无神经肌肉疾病史、头颅及眼部畸形的35~70岁的中国成人头颅30个(男女各半),其中20个经福尔马林固定,10个为新鲜收集的标本。2.参考线与穿刺角设计:设计内眦为a点,外眦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作为未来基层群众健康的“守门人”,是助推健康中国战略、开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新局面的生力军,提升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职业使命感对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尤为重要。本研究聚焦某医科大学全日制本科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探索其职业使命感的结构维度及影响因素,同时揭示其职业使命感的现状,以期拓展职业使命感的研究范畴,丰富职业使命感发展理论,为提升农村订单定向医学
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一种补充形式,定制公交可以提供高品质服务,有利于通勤出行,能够缓解城市早晚高峰交通压力,满足多样性出行需求。利用问卷调查,考虑经济性、便捷性、快速性、舒适性、准时性、安全性等服务特性对出行成本的影响,探讨基于出行成本的量化模型。以北京市为例,在路线长度、接驳距离、道路拥堵程度3种情景下,探讨定制公交相对常规公交、城市轨道交通、出租车及私家车的出行成本竞争力。结果表明,定制公交在各
目的:研究尿石素A(urolithin A,Uro A)抑制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增殖及其初步机制,为防治EV71感染提供新的候选药物,为抗病毒药物研发提供参考。方法:以RD细胞为感染模型进行以下实验。1、Uro A对EV71增殖的影响(1)CCK8(cell counting kit 8,CCK8)检测Uro A对细胞的毒性,筛选最大无毒浓度。(2)通过蛋白免疫
目的:研究Rho/ROCK信号通路对体外生精小管样结构重构的影响及相关分子机制,为明确男性不育的分子机制及其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睾丸细胞团培养:取10日龄C57/BL6小鼠睾丸酶解消化为单细胞悬液,重聚后添加人工合成血清替代物(Knock OutTM Serum Replacement,KSR)进行三维(3 dimensions,3D)立体培养;2.Rho/ROCK信号通路在生精小管样结构
目的:1.筛选并获取重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疫苗接种后超高、极低乙肝表面抗体(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body,HBsAb)水平健康志愿者,分析其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组成,并在接种前、第2针接种后、第3针接种后、随访监测期间分析TCRβCDR3受体库的组成特征和变化。2.详
目的:创建遗传稳定、表型明确的自发色素异常综合征型耳聋豪猪模型家系,准确鉴定其致病基因及其突变位点,以期为研究相应的人类遗传性耳聋的分子致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1.创建自发色素异常综合征型耳聋豪猪模型家系并验证其遗传模式:将前期发现和获得的具有相同表型特征的4头自发色素异常综合征型耳聋突变雄性豪猪与野生型雌性豪猪配种传代并扩群繁殖,建立能稳定遗传的遗传性耳聋疾病模型家系,检测并比较所有后
药物抵抗是当前包括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在内恶性肿瘤临床干预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研究显示微小RNA-7(miR-7)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发生中具有重要调控作用,是NSCLC的基因治疗潜在新靶点之一。然而,NSCLC是否存在对miR-7干预的抵抗现象仍未有研究报道。本研究中,我们拟观察人NSCLC细胞对miR-7干预的潜在抵抗现象,并探讨其相关分子机制。本课题研究内容包括三部分,分述如
目的:探讨本地尿路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延缓病原菌耐药性的产生提供理论依据;揭示G+代表菌群(粪肠球菌及屎肠球菌)的耐药基因及毒力因子携带情况,解析耐药性及致病性的产生。方法:回顾性分析889例遵义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收住的尿路感染患者年龄、性别、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通过全基因组测序的方法检测粪肠球菌及屎肠球菌的耐药基因与毒力因子携带
微小RNA-7(miR-7)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发生中具有重要调控作用,是潜在治疗新靶点,但干预效应亟待改善。新近研究显示,间歇性禁食(IF)可改善包括化疗、免疫生物治疗等效应,然而,其是否可改善NSCLC的基因治疗效应还未有研究报道。本研究拟观察IF是否可增强miR-7对人NSCLC细胞生长的干预效应,并探讨其相关分子机制。本课题研究内容包括三部分,分述如下:目的:第一部分:通过克隆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