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国时期的城市社会结构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新的社会力量开始出现——工人群体开始崛起并逐步发展壮大。战后(1945-1949)广州的各行各业在经历了短暂的繁荣复苏后,又出现动荡衰落,广州工人的生活深受时局的影响,陷入日益艰辛而难以为继的境地。失业人口节节攀升,工人的就业与否由资方单方决定。工人的收入普遍不高,结合了货币、生活费上涨等因素,工人的真实收入是比战前更是大大降低。物价暴涨的时局使得工人收入变相减少,战后劳资关系异常紧张。政府的劳资纠纷处理程序和机构较战前完善,但缺乏稳定的执政环境,对劳资纠纷的解决力度还不够。不过,广州市的工人的福利待遇在很多方面较之前有了不小的进步,政府的法规对因工伤残、死亡者有所照顾,少部分工厂执行的《工人恤养章程》更是可以解决工人的退休养老病休等问题,为女工提供了生育津贴福利。总之,战后广州工人生活中食物开支在工人消费结构中比重很大,房租是工人生活的另一个沉重负担,而教育、娱乐等方面支出普遍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