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消除信息贫困,缩小数字鸿沟,使世界的每个角落都能享受科技进步的福祉,是当今信息化发展的价值取向。区域信息化的空间差异是地域系统之间信息化的非均衡化的现象。区域信息化空间差异的研究,在理论上可以作为探求信息化的空间依存程度与地域运行规律的切入点;在实践中可以作为兼顾信息化效率与公平的决策依据,是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重要命题。本文汲取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论、新经济地理论、信息经济论等经典理论的精华,对区域信息化空间差异的概念、测评、态势、成因、效应、调控以及区域信息化空间发展模式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论文构建了区域信息化空间差异的测评体系,利用“多指标综合评定法”、层次分析法、变异系数、聚类分析等定量方法刻画出区域信息化空间差异的基本格局;应用因素分析、相关分析、回归模型等方法,从外生扰动与内生需求双向角度解释区域信息化空间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以空间相互作用、区位选择、功能空间替代为突破口,分析信息化对于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论证了信息化导致区域趋同或趋异的可能性;客观评价了区域信息化空间差异产生的正负效应,提出了信息化空间差异调控的基本思路;基于区域信息化统筹发展理念,构建了“中心主导”、“城乡互动”、“正向耦合”三种信息化空间发展模式;以江苏为样本地区,从政策供给、空间布局、重点领域三个方面阐述了区域信息化统筹发展模式的地域实践途径。本文的主要结论为:①区域信息化的空间格局呈现为显著的梯度差异与城乡二元结构,其中产业类与设施类信息化要素的空间离散度较高,而应用类较低;②信息化的空间差异是信息化运行规律与区域固有环境之间整合、选择与协同的结果;③信息化的空间效应取决于信息化所推动的地域系统的集中或分散;④区域信息化的空间差异既是实现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前提,也是导致信息权力失衡的诱因,对其调控可以通过构建有效的区域信息化空间发展模式来实现。本文的价值在于构建了一套区域信息化空间差异态势与成因的计量评估体系;诠释了区域信息化空间集聚与扩散的机理以及信息化与区域的互动关系;建立了符合信息化空间运行规律又满足中国实际发展需要的区域信息化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