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业界“游戏”的中国新闻奖论文评选——基于对214篇获奖论文(2002-2012)的考察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can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2至2012年,共有214篇论文获得中国新闻奖,这些获奖论文的基本面貌如何?其是否代表了当时学术领域的较高水准?通过论文的评选,中国新闻奖是否承担起了其作为国家级最高奖项的角色与使命?在素有业界与学界之分的新闻界,该奖项对二者的勾连能够起到怎样的独特作用?本文立足论文评选,试图在对其实存状态考察的过程中,回答以上问题。  中国新闻奖是目前新闻领域国内级别与规格最高的官方奖项,自2002年始,论文同消息、评论等一样,作为中国新闻奖的一个常规性项目进行评选。该项目的设立和评选,以“检阅交流我国新闻理论研究的成果,使新闻理论更好地指导新闻实践”为目标。作为国家意志和专业规范两个维度互动的产物,论文项目的评选不仅能够部分呈现学术生产的基本状况,也对新闻传播学术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基于此,本文选择论文项目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而引出本文所要回答的问题。  本文认为,基于中国新闻奖的高规格,以及论文项目自身的宗旨和目标,该项目获奖作品理应能够代表历年“新闻理论研究”,具有较高的水准,这样才能完成其对新闻实践的指导。同时,发挥其对新闻学人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因此,本文首先从主题、研究方法、引文、作者、原载单位等多个维度构建类目,从整体上对获奖论文进行分析,从而呈现和勾勒出获奖论文的基本面貌。其次,本文选择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获奖论文,对其进行个案解读,并与历年中国新闻学术热点进行比较,力图通过对具体作品的描述来反观获奖论文的整体状况。通过以上两方面的研究,从而全景展示中国新闻奖获奖论文的基本情况,探察该奖项的实存状态。最后,本文借用“学术共同体”的概念,在对论文项目的“实然”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探索其“应然”。  当然,作为中国新闻奖众多项目之一,论文评选遵从其整体的宗旨和相关规定。因此,本文在对获奖论文进行描述的同时,也对其制度进行考察。试图从制度层面,寻找论文项目呈现当下这一状况的缘由,并探索改革之道。  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发现,中国新闻奖论文项目的评选局限于业界,其评选的结果,难以完成其自身的宗旨。第一,全部获奖论文基本都是对新闻业务的研究;第二,方法层面,定量研究使用的极少,其他非定量的研究,也难以纳入定性研究的范畴,更近似于“有感而发”。第三,大部分论文都没有引文。第四,获奖者基本集中在业界,而且多是业界具有高级职务的人员,过于单一。第五,获奖论文集中来自部分期刊,以行业性期刊为主,研究性期刊较少有论文获奖。第六,制度设置层面也有较多不足,获奖机会的分布极不均衡。第七,获奖论文不具备较高的水准,一方面,其关注的问题紧随时事热点而变化,另一方面,从学术规范角度而言,其存在较多的问题。总之,较之中国新闻奖的高规格,和论文项目的评选缘由,笔者认为该项目与其应有的水准相距甚远,亟待改革。  因此,本文提出,既要从制度层面对该奖项进行完善,也要从理念上,对该项目的评选进行重新的定位,即致力于打造学术共同体,勾连业界和学界,促进二者的交流和对话,从而推动新闻学术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较同类研究而言,本文以获奖论文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全面立体的描绘,并从弥合业界与学界的分歧角度,探索其“应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其他文献
近年来,新媒体的强劲发展眩人耳目,同时也对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和传播模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一背景下,电视借助于新媒体拓展传播疆域,不断实现节目样态的改革与创新,形成
社会化媒体作为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有别于传统媒体和一般的网络媒体。社会化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基于社会化媒体平台的营销问题。传统
期刊
美国学者雪莉·特克认为“对于后现代生活中特有的自我建构与再建构,网际网络已成为一座重要的社会实验室,我们透过网络的虚拟实景可以进行自我塑造与自我创造。”①而网络虚拟
短视频自媒体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媒体形式,自其诞生以来,凭借其本身具备的传播速度快、社交属性强、碎片化明显等特点,改变了传统信息的传播方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也成为
网络媒体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发挥着重要作用,使其信息传播的范围之广与影响力之大,变得难以估量。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越来越成熟,各个重大突发新闻事件比在传统的纸媒时代更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