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国际巴塞尔委员会出台《巴塞尔协议Ⅲ》,继2004年《新巴塞尔协议》落地不过短短6年时间,随后我国为响应国际协议于2011年出台银行监管新规并于2012年正式实施,这一系列银行监管新框架的推出再一次将银行的资本约束与监管问题推向了热议的高峰。在我国资本市场并不完善的架构下,资本市场融资结构相当失衡,其中间接融资占整个融资结构的75%以上,而银行便成为如此大规模间接融资的承载主体,这使得银行大力开展贷款业务的同时不可避免的成为高风险的集聚主体,而鉴于银行强大的外部效应,对银行资本的监管问题就成为客观必然。本文认为,在我国特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下,资本约束不论是作为一种监管机制要求还是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对银行的经营稳健都带来了巨大的积极效应,但是由于银行主观和客观上的某些原因,使得资本约束下,银行的经营走入了一个循环往复的经营盲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整个银行业和资本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形成了瓶颈,如何避免和摆脱资本约束下银行的经营误区,加大加强资本约束机制的正面积极效应,这也正是本文所要着重探讨的问题。资本约束的本质就是将资本与风险之间建立某种联系,使得资本可以一定程度的覆盖风险资产。随着资本市场和金融环境的日益复杂,金融工具的层出不穷,对银行资本约束的要求也越来越细化和严格,《巴塞尔协议Ⅲ》和我国的银行监管新规中,对资本约束的内涵和外延都做出了进一步的更高层次的要求:从外延上,资本约束在加强资本充足率指标要求的同时,也提出了流动性指标和杠杆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将银行的资产规模和信贷规模控制在资本要求的范围内,减少了银行的风险经营,同时首次提出了计提逆周期资本的要求,这不仅保证了经济上行期银行经营的安全,同时也为经济下行期银行的经营稳健和安全构筑了一道防线;从内涵上,对资本、核心资本、一级核心资本的构成要素也做出了更细化和更为合理的定义,同时在数量指标上加大了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可以看到不论是从内涵上还是从外延上,对银行资本约束的要求已经越来越严格和完善,随着我国银行监管新规的出台并最后正式实施,我国的银行监管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更为严格和更为完善的监管新时代。在监管新时代下,作为更为细化和更为严格的资本约束要求机制,其对银行的稳健经营起到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在更为严格的资本约束机制下,我国的商业银行正在走向一个“更加稳健和安全的运作带动整个银行体系的运转,在充分的风险覆盖和风险化解准备机制下稳步向前,在实现盈利的同时积极的为经济调控、市场稳健做出贡献”的局面。我们可以看到,在资本约束要求下,商业银行正在逐步实现风险可控下的盈利增长。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资本约束巨大的正面积极效应,然而随着资本约束监管要求的不断完善和严格,这枚硬币的反面效应也越来越凸显:在更为严格的资本约束要求下,银行的经营却陷入了一个“融资——放贷——融资”不可自拔的循环往复的经营怪圈。笔者通过对近几年我国16家上市银行在实施资本充足率要求前后的贷款规模、贷款增量、资产规模等财务指标的描述和分析对16家银行资本约束的实施情况和现状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得出目前阶段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在执行资本约束要求下经营的三个特点:1.贷款脱离资本规模而高速扩张是导致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下降的最主要原因;2.大量外部融资行为是资本充足率补足与达标的最主要途径;3.信贷投放是拉动银行规模高速增长的核心力量,银行超速扩张局面难控。笔者认为,通过透析这三个特点,可以发现其背后折射出的一种银行经营的逻辑:强大的“规模偏好”和“速度情节”下,资本要求和资本管理并没有纳入银行正常的经营管理体系框架,对资本的一再忽视导致银行不断上演资本充足率倒逼的困境和尴尬,在此种经营模式下,对资本充足率执行的逻辑是一种倒逼式达标。而这种经营逻辑的外化表现就是银行进入了一轮又一轮的“融资——放贷——融资”循环往复的经营怪圈,这不仅使银行的成长陷入了一个不断增资不断倒逼的粗放型非可持续的不良增长模式,同时在银行不断的“膨胀”下,信贷风险如同泡沫越积越多,对整个资本市场和金融环境的稳健也埋下了隐患。为使银行尽快脱离经营怪圈、摒弃粗放和不可持续的增长模式,走入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正规,笔者对其陷入融资怪圈、步入不良发展的原因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具体的,笔者从银行经营怪圈的链条出发,找出了突破和断裂此怪圈链条的两个关键环节和节点所在:1.“资本充足率不足——融资补足资本充足率”环节:在资本充足率面临不足时,我国商业银行为什么一定要或热衷于选择资本市场融资的方式来提升资本充足率?2.“资本充足率回升——银行开展信贷业务——资本充足率下降”环节:银行为什么一定要将最能消耗资本的信贷业务作为主要经营业务?或者说银行为什么不将信贷业务扩展速度和风险程度限制在资本约束的范围内从而保持规模、风险、资本三者的均衡增长?笔者认为,以上两个问题的答案便是银行陷入融资怪圈的成因,换言之,如果突破或改善以上两个环节便可以期待打断整个怪圈的链条的衔接,银行即可突破融资怪圈。对此笔者通过系统性的深入探析发掘出银行深陷怪圈的几点原因:从宏观方面说,我国银行陷入融资怪圈有其相应的制度背景:由于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并不成熟和完善,由计划经济转轨市场经济也不过三十几年的时间,在整个资本市场的融资中,间接融资依然作为融资的主导,据相关统计,我国的融资结构基本是失衡和不合理的,在整体资本市场融资中,间接融资占据了75%以上的比例,而发行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却不到15%。商业银行作为间接融资的主要承担者,其一方面将贷款作为核心业务也“顺理成章”,另一方面银行作为间接融资的主要承担者的同时就决定了其成为风险的承担者,这些都会不同程度的降低资本充足率,使得银行不断的面临资本充足率“踩线”的威迫,成为其陷入融资怪圈的间接杀手。另一方面,银行作为一种具有特殊作用和经济功能的市场主体,为保持国家每年一定比例的经济增长、扶持经济发展,大力开展贷款业务也就成为必然。从银行个体的微观方面说,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点原因:1.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并没有建立一个以资本管理为核心的有效资本规模约束业务扩张的健康可持续经营管理模式。2.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业务构成单一,中间业务、金融创新的新兴业务的发展完全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3.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并没有建立一个科学和先进的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水平普遍低下。4.我国商业银行普遍缺乏一个有效的资本补充机制,资本内生能力差,内源性融资明显不足。归根结底,笔者认为其最本质的原因源于银行的经营理念的偏差,银行应摒弃传统的“规模偏好”和“速度情节”,将银行安全问题落实到实实在在的经营流程中去。最后,文章针对以上银行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强化资本约束,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银行体系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思考和建议:1.转变银行经营理念,从价值观和本质上解读资本约束的要求;2.强化资本硬约束,大力构建以资本管理为核心的银行经营体系:3.树立和加强银行风险观,提高银行风险控制水平并加强对经济资本的管理;4.改变传统利差时代,逐步实现多元化业务转轨,提高资本使用效率;5.提升内生资本的培养和补足机制,从粗放型增长转轨到内涵式增长;6.拓宽外部融资渠道,减少融资与资本压力;7.逐步实现利率管制向利率市场化的转轨。在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浪潮下,银行的经营正面临着一场质变的改革,银行很快会走出“短痛”局面,构建一个全新的科学的稳健的银行体系,在资本约束的有效实施下,稳步健康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