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未观测经济的概念在2002年才被国际经合组织(OECD)正式提出,因此目前关于未观测经济规模对收入分配影响的相关文献甚少。未观测经济指的是根据目前实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应该被核算在内却未被核算以及目前实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没有涉及但又确实存在的经济生产活动。目前国内的其他学者只是实证检验了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或者照搬国外学者的理论模型,并没有展开机理分析;而且国外学者的理论模型也只是研究了相对收入与未观测经济规模的关系,并没有分析未观测经济规模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本文在Minniti(1995)和Rosser(2003)关于研究未观测经济与相对收入的理论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通过两条路径对未观测经济规模与收入分配展开机理分析。路径一是当未观测经济规模扩大时,相对收入(对同一个劳动个体而言,其在未观测经济部门就业的收入减去其在可观测经济部门就业的收入)增加,会激励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和已经在可观测经济部门就业的劳动者选择进入未观测经济部门就业,而通过未观测经济部门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就是偷税漏税,隐瞒收入等方式,这会导致整体税收收入的减少,影响政府的再分配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进而拉大收入差距。路径二是由于未观测经济部门的存在,有能力的劳动者可以通过未观测经济部门的生产活动来增加收入,而没有能力或者能力较差的劳动者并不能通过未观测经济部门来获得更高收入,因此未观测经济部门的存在会拉大这些劳动个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这两条路径都说明了未观测经济规模越大,收入差距也越大。本文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测算了我国24个省市地区2003-2012年的未观测经济规模,更新了近几年未观测经济规模的省级面板数据,我国各个地区的未观测经济规模达到GDP总量的4.36%至24.6%的水平,这说明了我国官方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失真,会影响政府依据这些数据所制定的政策和措施的有效性;此外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未观测经济规模与税收负担、居民收入水平和政府消费水平相关。在实证分析部分,本文利用差分GMM估计和系统GMM估计来检验未观测经济规模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未观测经济规模对收入分配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后,当未观测经济规模扩大1%时,基尼系数会上升0.1%。因此,可以通过减少税收负担,调整税收结构,增加居民收入水平,增加政府的消费支出,提高政府的再分配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以及服务效率,来缩小未观测经济规模,进而缩小收入差距。此外,政府还应当重视未观测经济部门的存在,严厉打击贪污腐败现象,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法律体系,减少寻租行为,减少偷税漏税现象和非法生产,进而缩小收入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