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9·11时代的越战书写——论《烟树》(2007)中的暴力呈现

来源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L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2007年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小说,丹尼斯·约翰逊的《烟树》(2007)在后9·11时代的美国文坛再次激起了对越战的反思。它引发人们审视重构越战记忆的重要历史意义,对当前紧张的国际局势具有一定启发意义,成功探寻了美国价值观的核心,洞察后9·11时代的文明冲突,并预言文化多元化的必然趋势。本文综合运用文化研究、宗教、历史、国际关系等多学科领域的视角和方法,以齐泽克的暴力理论为框架建构论文,以叙事理论为文本分析的出发点,试图从物理暴力、符号暴力、体制暴力等三个层面来剖析小说中暴力呈现中蕴含的主题。三个层面的暴力彼此区分,逐层递进,每个层面的暴力都揭示了帝国主义中的若干主题,其中,物理暴力与符号暴力分别体现了黩武主义和例外主义的主题,揭示了帝国主义扩张的两种手段——军事侵略和文化渗透。除了美帝国主义在推行海外霸权而产生的两种暴力,帝国内部还存在另一种根本性的体制暴力,反映了帝国主义的主题。通过小说中暴力的分层解析,本文揭示出后9·11时代越战小说所表现的美国对外军事行动中蕴含的帝国话语及其复杂性,并揭露了自越战至后9·11时代美帝国中长期存在的意识形态暴力。本文同时指出,虽然约翰逊试图批判帝国主义,但由于他的文化背景,他并没有摆脱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桎梏。
其他文献
沉默和言语共同组成人类交际,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传递着许多隐含信息。但是当沉默由一般的人类交际领域走进大学英语课堂则被赋予了负面含义。国内外研究均发现,受传统文化影响,亚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需要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回国为国发展效力,而且国内也给这些人创造了越来越适应发展的环境,很多留学生都纷纷回国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人都出现
本文从文化视角出发,基于安德烈·勒弗维尔(Andre Lefevere)的文化翻译学理论,将《围城》英译本置于目的语文化背景中,分别从译文赞助者、目的语意识形态以及诗学三个层面,分析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