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沉默和言语共同组成人类交际,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传递着许多隐含信息。但是当沉默由一般的人类交际领域走进大学英语课堂则被赋予了负面含义。国内外研究均发现,受传统文化影响,亚洲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普遍表现的沉默、被动。对于老师的提问通常以沉默不语、或是低头记笔记作为回应,即使知道答案,也不愿意在众人面前举手回答,真正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互动中的人简直少之又少。但无论是积极沉默还是消极沉默,既阻碍了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挫伤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所以大学生英语课堂沉默现象亟待解决。 以前对学生沉默原因进行单纯的线性因果概括不能全面解释沉默现象复杂的本质,所以本文引用动态系统理论为理论框架去解释研究结果,旨在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学生的沉默行为是否广泛存在于大学英语课堂中,如果存在,他/她们的沉默行为以什么形式出现并且到了何种程度?(2)学生自身和外部环境中的哪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了大学英语课堂中学生的沉默行为? 本研究是一个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实证研究,主要包括结构性课堂观察和半结构性采访。课堂观察的研究场地选在沈阳的三所不同层次的大学里,它们分别是——985,211工程重点院校的东北大学,国家二本院校的沈阳理工大学,和国家三本院校的沈阳航天航空大学。观察对象是这三所学校中的八个班级。为了有效测量出大学英语课堂中宏观沉默程度,观察工具采用低推断性的“课堂行为记录表”,这是作者借鉴前人已有工具自创的一种每分钟课堂行为归类式观察工具,分为整体课堂记录和个人行为记录两部分。样本分两个阶段收集,其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包括这三所学校非英语专业四个班级的1200分钟英语公共课和东大英语专业三个班级900分钟精读课和沈航同一个班级的精读课和语言学课各300分钟,时间共计2700分钟,覆盖大一,大二,大三共三个年级。为了从这些多样化样本数据中得出科学又全面的结论并且预测可能的学生沉默影响因素,作者对观察对象进行五组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学生沉默行为确实广泛存在于绝大多数大学英语课堂中,以积极沉默和消极沉默两种形式出现,有时绝大多数人的沉默隐藏在少数人的积极回应或演讲、表演等个人活动中。(2)不同的学生语言水平、教师和课堂环境等因素共同影响学生的课堂行为。 为了弥补量化研究不能回答的问题,本论文又采用了质化研究,包含对这三所学校13名学生的半结构性采访,收集了超过一万字的转录数据,作者从动态系统理论视角对学生课堂沉默经历、原因和看法等方面进行个人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学生的课堂话语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动态系统,个人课堂话语系统同时受学生内部和外部环境两大因素共同影响进入相对稳定的沉默“吸引状态”。(2)这些因子全面联系,在不同层面互相影响,任何一个因子的改变都会引起另外一个的改变,甚至是整个系统的变化,所以系统呈非线性路径发展。(3)学生沉默行为的形成和其最初的学习习惯不无联系,但即使是拥有相同最初状态的学生,其课堂行为也可能呈现出巨大差异。(4)吸引学生课堂话语系统进入沉默“吸引状态”的因子越强越多,需要找出助其脱离“吸引状态”进入“排斥状态”的控制参数就得越强越多。如果控制参数提供的能量不够强,“排斥状态”就可能永远不会出现。 最后本文从教学策略和语言教育计划两方面提出了九点建议,对今后的大学英语教学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本文还尚存一些不足之处,望今后的研究者能弥补这些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