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作为基础教育核心主体构成部分的中小学教育,则是个人人生发展的奠基阶段。中小学体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过锻炼身体,促进身体健康发育进而促进个人身心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体育课程在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功用,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其改革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因此,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推进之时,对建国以来历次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进行系统梳理与回顾,以求更为全面地认识新中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的历史全貌。建国初期(1949-1957)在以“革命根据地教育经验为基础、借鉴苏联先进教育经验、吸取旧学校教育中的合理部分”这一方针指导下,建国初期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通过批判实用主义和自然主义的体育课程思想,引进和宣传苏联体育思想,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体育课程体系。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时期(1958-1965)的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开始纠正在学习苏联体育课程模式中的教条主义倾向,尝试探索走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道路,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体育课程思想逐步形成。但由于受到“左”的错误思想和“教育革命”.的冲击,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了重大的失误与偏差,其整体的改革发展态势呈现“马鞍型”。“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在极“左”的错误思想指导下,所进行的中小学体育课程的种种“革命”,突出无产阶级政治,强调体育课程为无产阶级斗争服务。“改革”完全违背了体育课程改革的客观规律,使得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遭受到摧残和破坏。历史转变时期(1977-1982)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伴随着教育领域拨乱反正工作的全面开展以及恢复、调整、整顿工作的进行,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正常秩序逐渐恢复,纠正了“以劳代体”、“以军代体”的错误和各地区体育课程的无序局面,各项体育工作开始走上正常的发展轨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1983-1992)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在“三个面向”的指引下,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一纲领性文件的推动下,改革进程不断加快。同时,“三个为主”学校体育思想得以确立以及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得到全面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后,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课程改革得以整体规划,课程结构不断优化,为现行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体系奠定基础。在世纪之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展开的影响下,新的教育改革思想、方针不断提出。为应对新世纪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健康第一”和以学生为主学校体育思想指导下,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进程不断加快,并呈现纵深发展态势。当前推行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正是对新中国中小学体育课程历次改革所构建的课程体系的改革。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过程的梳理与考察,理清不同历史阶段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社会背景、影响因素以及改革的实质内容,总结不同历史阶段改革的特征及经验得失。在从整体上梳理考察新中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历史全貌中,可以看出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历程具有历史阶段性和动态性的特征,其在价值取向上也经历了单一价值取向(社会价值取向)、凸显人的发展价值取向到寻求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价值的整合。体育课程改革既取得了成就,又走过“弯路”,给已有的改革成果造成损害。然而,其改革的成败经验仍可为当前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提供诸多启示:首先,体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上要坚持社会与个人的价值的统一;其次,体育课程改革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最后,体育课程改革需要发展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