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观古今中外美学史,我们可以发现四种具有代表性的美学观,分别是美的哲学、感性学、艺术哲学和审美活动理论。运用不同的美学观作为理论范式来研究中国美学史,就会书写出全然不同的美学史来。对比如上四种美学范式,本文认为:从审美活动论范式出发,能够更好地揭示出中国美学的特征、文化底蕴及精微之处。本文即是在此观点的指导下,试以一个集中描述审美活动的典型范畴“游”为出发点,通过对“游”的系统研究,透析出古人的审美生存方式和理想人生态度,挖掘出“游”对古人的人生境界、艺术理论和艺术创造的内在影响,并将进一步研究这一范畴对现代人诗意生存的指导意义。在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中,“游”是一个极具美学意味的、具有独特特性的审美活动范畴。它是一种独特的生命活动,集心灵、性灵于一体。“游”不仅大量地存在于文艺创作之中,而且丰富地蕴含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之中。自孔子的“游于艺”始,“游”的审美特质开始显现,接着庄子对“游”做出了哲学和美学本体意义上的规定,此后散见于文艺创作中的“游”更是不胜枚举,毋庸赘言。从先秦到清末,包含有“游”字的元典、材料很丰富,这都将成为本文的论证基础。论文第一章主要阐释存在于文人生活世界中,并作为审美生存方式及人生态度的“游”。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游”体现了一种审美化、艺术化的生存方式,体现了一种超脱的人生态度。儒家寻求“自在优游生活”的本真体验,道家追求“逍遥无碍精神”的深沉超验,魏晋人士“逍遥乎山川之阿”的玄远旷放,唐人“且从康乐寻山水”的疏放旷达,宋人“再寻‘桃源’之游”的超然豪放,金元士人以“青山为屋水为邻”的惟适自安,明清士人“以身许之山水”的优雅从容,都从不同的角度将自然之“游”作为古人的一种审美生存方式及其对古人精神的影响、价值完全体现出来了。即在古人的世界里,人们由对美的追求上升到对生的求索,而以美的方式生存,由美而生生,因生生而美。在第一章的基础上,第二章论述理论中的“游”,深入说明“游”是一个典型的审美活动范畴。这一章主要探讨“游”之主体是通过调动身体的各种感官,对审美客体的感性形态进行体察的;通过“心游”之审美体验方式达到对生命体验的追求。“游”既是流观、游目的身体活动,也是“游心太玄”的精神活动。本章第一节主要是对“游”范畴的追溯,探讨“游”是审美主体“以身体之”与“以心验之”相统一的审美活动范畴;第二节主要探讨“游”的审美特质,也就是其作为审美方式的特性。分两部分:“游目”与“游心”。第一部分是“游”的审美方式论,主要讨论“游”者的感观,即“游”的审美观照方式“游目”及其它;第二部分是审美体验论,主要从心灵的角度探讨“游”的审美体验即“游心”。第三节从庄子入手研究“游”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由审美体验到生命体验的审美活动完成以此为标志。此章旨在探讨作为审美活动范畴“游”的主体,包括其心理状态、审美体验及人生体验等。说明审美活动范畴“游”既关乎具体的审美经验,又关乎深层的审美体验;既离不开身体的感官,又不排斥心灵的体悟。它是从具体物象的感性形态开始,经由人类主体的心灵感悟,最终上升到具有超越性的人生体悟的整个过程。第三章主要论述艺术实践中的“游”,发掘出作为审美活动范畴的“游”对中国艺术创作的影响:在“游”的统观之下,艺术创造、审美过程与生命本身融为一体,不可分离。此章第一节主要讨论“游”与山水文学创作,说明游观中的山水是古人进行审美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中国自古以来多“山水文学”;第二节研究作为审美活动范畴的“游”与中国书画艺术的关系。中国书画是浸入了人的生命的审美活动,它在一定程度上以“游”来表现和完成,如“卧游”、“饱游饫看”等;第三节主要探讨“游”与中国园林设计,指出了“可游”是园林存在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