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洲是干旱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维系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命脉,而由灌溉形成的人工绿洲是干旱区的精华,人工绿洲是自然、社会、经济的综合体。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加上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及绿洲本身的生态脆弱性,干旱区人工绿洲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河西走廊是甘肃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是我国西北内陆著名的灌溉农业区,绿洲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可以选择河西走廊作为我国西北干旱区人工绿洲变化研究的典型区域来分析人类活动影响下干旱区人工绿洲的时空变化规律。本研究以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流域的绿洲群为研究对象,以遥感影像为信息,采用目视解译现状及反向更新历史数据的方法,获得了1975~2010年5期河西走廊人工绿洲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分析近35年人工绿洲时空变化格局,并结合土地覆盖数据及社会统计资料,采取因子分析法,对河西走廊16个县区的人工绿洲发育程度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
(1)2010年研究区武威人工绿洲所占面积为最大,为1844.63km2;而人工绿洲所占县域面积比例,以民乐为最大,为36.88%;在19个县的人工绿洲中除去阿克塞、瓜州和嘉峪关外,其他各县的人工绿洲中耕地所占面积均超过75%。
(2)整个河西走廊,1975~2010年间人工绿洲面积是不断增加的,其中以2000~2005年增加速度最快,平均每年增加251.00km2。从绿洲的土地覆盖类型来看,除去1990~2000阶段草地变化速度最快外,其他类型均是2000~2005年变化最快。1975~2000年间,党河下游和疏勒河下游绿洲变化不大,2000~2005年,党河下游和疏勒河下游绿洲变化比上一阶段剧烈;2005~2010年,党河下游绿洲土地覆盖变化缓慢,而疏勒河下游绿洲土地覆盖变化明显。1975~2005年石羊河和黑河中下游绿洲土地覆盖变化一直比较剧烈,但是二者的变化类型不一致。2005~2010年黑河和石羊河流域人工绿洲土地覆盖变化不集中。
(3)在空间分布上,各个时期的人工绿洲在河流两岸10km以内的面积均超过70%,其中1975年最高,为76.16%,说明了研究区人工绿洲的发育和分布与河流的分布关系最为紧密。
(4)对研究区人工绿洲利用因子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将河西走廊16个县域的人工绿洲根据综合评价值分为高开发程度或工业绿洲、较高开发程度的农业绿洲、中度开发程度的农业绿洲、衰退或较低开发程度的农业绿洲4个等级。从三大流域绿洲发育的整体水平来看:疏勒河流域绿洲发育综合程度最低,其次是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