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通过建立动物模型,比较并评估以盘钻法和冲顶法行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的效果,探讨盘钻法用于上颌窦内提升的可行性及优势,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成年山羊新鲜头颅标本30个,随机编号为1-30号。拔除双侧上颌第三前磨牙及第一、二磨牙,修整牙槽嵴。随机选择标本一侧上颌为实验侧,采用盘钻法行上颌窦内提升,另一侧为对照侧,应用冲顶法提升。所有种植位点根据提升高度不同分为三组:A组提升3mm,B组提升5mm,C组提升8mm。按预先设计位置同期植入Osstem GS 11种植体,共计180个位点。术后拍摄X线片,观察提升后的上颌窦底形态;行标本大体观察,检查实验侧与对照侧在不同提升高度时各位点黏膜的完整性情况,计算黏膜穿孔率,并观察比较盘钻切割与冲顶法敲击窦底骨板所形成的骨块的形状;测量各位点的种植体稳定度ISQ值;取标本窦底黏膜制作石蜡切片,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并测量其厚度,与人类上颌窦黏膜比较。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显微镜下显示山羊与人类的上颌窦黏膜均为黏骨膜,包括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固有层和骨膜;前者黏膜厚度为0.9mm,后者为0.8mm。(2)X线片显示实验侧种植体突入窦腔内的部分被骨移植材料均匀包绕,形成一半球形隆起,对照侧骨移植材料则主要分布于种植体根端上方。(3)实验侧A、B、C三组窦底黏膜穿孔率分别为3.33%、3.33%、6.67%,各组间穿孔率比较无明显差别;对照侧A、B、C三组黏膜穿孔率分别为0%、6.67%、26.67%,B组与A组比较无明显差别,C组与A组、C组与B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实验侧与对照侧黏膜穿孔率比较,A组、B组无明显差别,C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4)实验侧A、B、C三组种植体稳定度(ISQ值)分别为75.41±5.90、72.48±5.36、63.25±6.86,B组与A组比较无明显差别,C组与A组、C组与B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对照侧A、B、C三组种植体稳定度(ISQ值)分别为73.33±±6.13、67.14±5.10、49.68±6.87,各组间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实验侧与对照侧比较,A组无明显差别,B组、C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5)实验侧窦底皮质骨呈现一圆盘状游离骨块,边缘较整齐光滑,对照侧骨块外形不甚规则,边缘不整齐,可见较锐利骨尖。结论:(1)山羊上颌窦解剖及黏膜组织学结构与人类近似,可作为上颌窦内提升的动物模型。(2)盘钻切割窦底皮质骨形成游离盘状骨块,可降低黏膜穿孔率,并避免冲顶法敲击的盲目性及造成的痛苦。(3)盘钻工作的同时可输送骨粉,并使骨粉均匀散布、紧密包绕于种植体周围,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4)在剩余牙槽骨量较少(小于5mm)、提升高度较高(大于5mm)时,盘钻有较明显的优势,扩大了上颌窦内提升术的应用范围。(5)应用盘钻法行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具有可行性及可靠性,对临床应用有一定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