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目前针对IVADA的血管内治疗采取何种的治疗手段(重建与封堵)仍然存在分歧与争议。病变侧是否是优势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大小及形态、患者临床表现及症状、是否累及小脑后下动脉等情况,通常是我们选取治疗方式所考虑的因素。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总结归纳血管内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为临床选取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资料: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神经血管病外科收治50例明确诊断为IVADA患者,均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治疗方式包括闭塞夹层动脉瘤载瘤动脉、支架辅助颅内动脉瘤栓塞、单纯支架置入等。对这些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归结出更为安全有效的血管内治疗方案。结果:本研究中共50例患者,入院出院时均行改良Rankin量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将入院与出院mRS评分作比较,其中入院mRS评分良好占总例数的58.0%,出院mRS评分良好占总例数的88.0%,比较入院和出院时mRS评分有显著差异,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01,P=0.522)。50例患者中,其中15(30%)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32(64.0%)例患者有头晕、复视、肢体麻木无力等缺血症状。另有3(6.0%)例患者为神经压迫症状,具体表现为如癫痫1例、饮水呛咳、吞咽困难2例。将是否累及PICA分呈俩组,其中累及PICA时,预后不佳所占比例为30.8%,未累及PICA中,预后不佳所占比例为5.4%,俩者具有显著差异,精确概率法P=0.024<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双侧椎动脉因为先天发育和动脉退行病变等原因,常常表现为一则供血优势,管腔粗大。而另外一侧迂回纤细,供血能力差。50例患者中,动脉瘤位于优势椎动脉者28例,非优势椎动脉者5例,另有17例患者双侧椎动脉发育基本均等。术后3-6个月进行复查,其中有22例患者行DSA复查。余28例患者未能行影像学随访,行电话随访,恢复良好,无再次出血。行DSA复查的22例患者中,有4例复发,18例稳定未复发。术后即刻栓塞程度为完全栓塞复发1例,未复发16例;次全栓塞中,复发3例(18.2%),未复发2(81.8%)。比较俩者复发概率具有显著差异,精确概率法P=0.024<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IVADA患者总体预后较好,血管内介入是治疗IVADA患者的安全有效的方法。(2)通过充分考虑临床表现、动脉瘤与PICA的关系、椎动脉优势情况等选取个体化治疗方案,才能提高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疗效。(3)累及PICA的血管内治疗具有更大的风险并影响预后,并且是动脉瘤复发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