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寿宬《心泉学诗稿》注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incra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蒲寿宬,生卒年不详,字镜泉,号心泉,清源(今福建泉州人),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回族诗人。他的生平事迹不着于正史,只能通过他文集中的诗篇以及友人的记载略知其事迹。如卷一《梅州壬申劭农偶成书呈同官》可知他在度宗咸淳八年(1272)前后曾任梅州知府,同时《闽大记》也有记载:“蒲寿宬,咸淳七年知梅州,性俭约,于民一毫无所取。”《投后村先生刘尚书》可知他曾与刘克庄交往,并且希望通过他的引荐以达到晋升仕途的目的,从这些诗篇以及史书的记载中知其曾入戎幕,行迹遍东南。同时在刘克庄的《后村先生大全集》中有两封回启是写给蒲寿宬的,分别为《乙丑生日回启蒲领卫寿宬》和《戊辰生日回启蒲领卫》,从蒲寿宬的《投后村先生刘尚书》以及刘克庄的两封回启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交往情况和他曾担任过领卫这一低级官职。《全宋诗》着录“晚年着黄冠居泉之法石山,山有心泉,因称心泉处士,有《心泉学诗稿》六卷”以及顾炎武《日知录》中也明确记载“是时寿宬佯着黄冠野服,归隐山中,自称处士,以示不臣二姓,而密为寿庚作降表,令人自水门潜出,送款于唆都。”知其晚年生活以隐居为主。他的《心泉学诗稿》主要包括267首诗歌,18首词,4篇赋。作为一名回族作家,他的文学创作在少数民族文学史上是相当丰富的,而且在他的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伊斯兰教思想,这对于我们研究伊斯兰教思想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以及在宋末元初这个大背景下回族与汉族的交往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蒲寿宬及其作品都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本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文本研究,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分为三个小节,第一小节主要是概括蒲寿宬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主要从时局、士风以及诗坛取向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当时的时代背景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第二节是关于他的家世、生平。第三节主要是分析他的交游情况,这一节主要采取个案分析的方法来分析他的交游情况。
  第二章是关于《心泉学诗稿》的成书及其版本源流,这一章主要侧重于《心泉学诗稿》着录与版本情况,在此基础上希望能够对《心泉学诗稿》流传情况进行一个梳理。
  第三章是关于蒲寿宬的儒、佛、道教与伊斯兰教思想对其作品创作的影响,这一章节主要分为两个小节。第一小节是关于儒、佛、道三家思想对蒲寿宬文学创作的影响,第二小节则是关于伊斯兰教思想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在这一小节中主要从对其人生追求的塑造,诗歌意象中蕴含着的伊斯兰教思想以及伊斯兰教其他义理在其诗歌中的阐发。
  第四章是关于蒲寿宬诗歌的内容。他的诗歌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政治民生的纪实关怀,交游酬唱的多维呈现以及闲适生活中的安贫乐道。
  第五章是关于蒲寿宬诗歌的艺术特色。他的艺术特色主要是沉郁悲慨、冲淡闲远、奇险瘦硬这三种艺术风格。本章除了概括他诗歌的艺术特色之外,主要分析这三种艺术特色形成的原因以及这三种艺术特色的具体体现。
  结语部分主要是对论文的文本研究部分进行一个梳理,总体概括论文的主要观点,同时也对论文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整理,以便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第二部分是关于蒲寿宬《心泉学诗稿》的注释。蒲寿宬的诗以《全宋诗》为底本,同时参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以及酌校残本《永乐大典》引录,同时新辑集外诗《南村》附于其诗歌的末尾。他的赋和词分别以《全宋文》、《全宋词》为底本。在论文的注释部分,对蒲寿宬《心泉学诗稿》中的通假字、典故、人名、地名等等进行详细的注释,同时在诗歌的标题下会附上自己的题解,题解主要是笔者对蒲寿宬作品的初步理解。希望能够通过对《心泉学诗稿》的文本研究及其注释能够引起学界对其作品的关注,以促使学界更多的人对他的作品进行一个系统而又全面的研究,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他作品中存在着的异域风情。
其他文献
股权回购近年来逐渐成为实务中的热点问题,有限责任公司基于其自身的多种需要而开展股权回购也成为常态。但对于有限责任公司能否回购本公司股权,实施股权回购时应如何规制,立法上并没有明确规定,司法裁判环节在认定股权回购的效力时态度也并不一致。事实上,股权回购在域外的立法例中已经是一项非常成熟的制度,其对于公司结构的维持与调整、资金的调度与运用、资产的管理与确保、股东权利的保护等均有助益。为了回应市场的需要
学位
刑事搜查是指侦查人员依法对犯罪嫌疑人以及可能隐藏罪犯或者罪证的人的身体、物品、住处和其他有关场所进行搜寻、检查的一种侦查行为,具备法定性、专门性、强制性等特点。根据比例原则、程序法定原则、令状原则及正当程序原则等诉讼法原则,搜查不能被随意启动,侦查人员只有存在合理的根据时,才可以申请启动搜查;强制搜查需要由法官签发令状,其侵权性决定了强制搜查必须获得法官授权后才得被执行,且令状签发的主体应当为超然
19、20世纪之交,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社会历史领域出现的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关系的新变化已经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范围,对马克思主义构成了严峻的挑战;而在思想理论领域,随着资产阶级政治统治方式的转变,一些国际工人运动中机会主义领袖大肆鼓吹社会改良的积极意义而否定暴力革命的论调在工人运动中盛行;同时,恩格斯晚年尤其是《导言》鉴于对和平合法斗争给予
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灵魂所在。从根本上说,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就是要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使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整体素质有所提高。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与此同时,农村精神家园的沦落也日趋严重,善良淳朴、正直守信的传统美德距离农民越来越遥远。有鉴于此,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概括
近年来,随着民族问题的日益凸显,尤其是“3·14”“7·5”等民族地区的骚乱事件发生以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凸显出来。通过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增强人们的民族认同感,防范民族分裂势力加速分化中国和分裂中国的步伐,进而促进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党和政府乃至整个中华民族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日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
学位
作为私人媒介的书信曾在我国古代乃至近代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随着现代媒介革命的冲击,传统书信从上世纪九十年代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近年来,在加强文化自信、打造文化强国的战略环境下,书信重新得到人们的关注与保护,同时衍生出一批优秀的文化产品。《见字如面》作为一档文化类书信朗读节目引领人们从历史深处打捞源于书信的魅力,流溢于私人书札、传世书简中生香活意的语言清新灵动、扣人心弦,诉说着中华民族历久弥
本文立足于西方美学关于“审美如何走向政治”的历史语境,考察当代法国激进左翼思想家雅克·朗西埃的审美概念。朗西埃关于美学与艺术的全部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回应“审美如何走向政治”的激进版本,呈现出同历史上其他理论家相比极为迥异的面貌。在他为我们提供的答案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朗西埃审美概念最为独特之处:在朗西埃的激进平等视域中,审美主体与政治主体不存在泾渭分明的区别,“审美”与“政治”皆是同一个平等主
《启蒙辩证法》是阿多诺代表性哲学著作之一,《美学理论》是阿多诺的主要美学著作,《启蒙辩证法》是理解《美学理论》的关键文本,阿多诺的“美学理论”是他的“启蒙辩证法”在美学领域的具体演绎,是阿多诺重拾“启蒙理性”在发展过程中丢失的“启蒙精神”的一种寄托和希望。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产生的政治背景是极权主义和反犹主义,这对阿多诺思想展现出来的犀利的批判态度、透彻的辩证思维,包括阿多诺学说内容本身都影响很
学位
侗戏是中国22个少数民族剧种之一,三江县侗戏更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脉。它发展百年来已然成为侗族人民的审美意趣、价值取向和民族精神的集中表达。但目前学界对其侗戏研究存在重贵州、轻广西,重表演、轻剧目等问题,对三江县侗戏剧目的研究更是存在大量空白。  笔者根据前人已有记载剧目加上田野调查,共搜集到五百多个现存三江县侗戏剧目。通过对这些剧目进行系统类型划分,探寻各类型剧目在不同历史分期的发展特点,比较三
学位
仲并,字弥性,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人,主要活动在南宋前中期。早年以学官身份步入仕途,历任教授、通判、知州等职,晚年知薪州,主掌一州之政。仲并诗文兼擅,在江南一隅颇有文名。仲并《浮山集》由其外孙孟猷编订,原本已佚,现世文献依据《永乐大典》辑佚,存为十卷。本文拟以仲并《浮山集》文本作为研究对象,在维持文本原貌的前提下,通过注解的形式对《浮山集》进行整理,以疏通文义,其次在注解的基础上作综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