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镉(Cd)是一种有毒重金属,具有高毒性、难降解、易残留等特点,是环境中的“五毒”之一。近年来,重金属污染事件频频发生,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当地水环境生态带来严重危害,其中,2012年1月发生的广西龙江镉污染事件社会影响重大,为了降低事件中龙江河水体中的镉浓度,保障下游供水安全,在事件应急中采用“弱碱性化学沉淀应急除镉技术”,即通过投加烧碱或石灰以及聚合氯化铝等物质将水体中离子态镉转化成化合态镉沉淀至河底。本论文对龙江河及下游柳江河段沉积物镉含量展开调查,并采用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其潜在生态风险进行定量评价,以期全面了解龙江河镉污染事件及其应急措施对沉积物中镉含量变化趋势及对下游水系的影响:并选择河水受镉污染影响最严重的拉浪及应急投药后底泥受污染较严重的三岔和流山镇大石村三个点位,进行鱼类的原位观测染毒解毒实验,同时监测原位观测各点的水质、底泥、水生植物重金属镉含量,研究镉在食物链(水相或底泥—水生植物—鱼类)中的迁移累积过程,分析本次事件对龙江鱼类等水生生物受镉影响的程度。本论文得到的研究结果如下:(1)此次镉污染事故致使龙江河水Cd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最严重的河段超标近9倍,在事故应急处置后,受污染河段河水Cd含量即己达标且依然呈下降趋势;下游柳江段在各个阶段均未出现河水Cd含量超标情况,表明此次镉污染事故对下游珠江水系水质未造成影响。(2)受污染河段由于在事故应急中投放了大量絮凝剂,底泥中Cd含量先呈现明显升高的趋势,但经过洪水期的冲刷和稀释作用,底泥中Cd含量总体上己下降,特别是下游柳江河段,洪水期过后,底泥中Cd含量己接近背景值,加上柳江红花水库的阻挡和截流,此次镉污染事件对河流底泥沉积物的影响暂未波及至下游。(3)结合两种评价结果可知,虽然底泥Cd含量己趋于减小,但其污染程度仍很严重,生态风险等级高。底泥中Cd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4)龙江水中Cd含量达标并趋于稳定,沉水植物中Cd含量也逐步降低,原位观测实验的鱼类在水质达标并阻断食物污染源后,肌肉中Cd含量超标情况可以恢复。(5)在洪水期,鱼类出现大批死亡的现象,通过解剖可知:洪水期水中泥沙、絮体含量多,泥沙絮体堵塞鳃丝,导致鱼类窒息死亡。因此,洪水期鱼类死亡直接原因并非Cd中毒引起。(6)龙江水质达标后,沉水植物、鱼类等生物己处于恢复期,但因底泥中镉含量仍处于较高水平,可被沉水植物吸收转化为生物可利用状态,从而进入食物链,龙江河中底泥镉污染仍具有潜在的生态风险。以上的结论表明,龙江河镉污染事件应急中采用的“弱碱性化学沉淀应急除镉技术”使龙江河水质很快达标,及时恢复了居民的饮用水安全,保障了下游柳江河段的水质不受影响;在龙江河水质达标后,沉水植物、鱼类(隔断食物污染来源)等水生生物体内Cd含量逐步下降,己处于恢复期,由于除镉形成的沉积物沉至河底,造成龙江河底泥镉含量升高,可被沉水植物吸收,转化为生物可利用状态,进而转移进入食物链,因此沉积在底泥中的镉对龙江河水环境仍存在潜在的生态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