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语言学界一直存在着两种充满争议的观点:其一是一些学者指出汉语是以动词为主的语言,并提出了汉语"动词优势"说;其二是另一些学者认为,汉语是以名词为核心的语言,英语才是动词显著性语言。本文支持后者,并将该论点进一步理解为汉语具有名词性和空间性偏好,主要表现在其块状性和离散性特质上。而英语则更偏爱动词和时间,并表现出连续性与勾连性。
洪堡特(1999)认为,每一种语言都包含一个独特的世界观。一个民族的思想表达很自然地要被铸塑成一种形式,使得每一个人都可以重新发现它、利用它,并主动地赋予它特定的语言表征方式。因此,语言是民族精神及其个性的重要表现。本文尝试把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作为汉英对比研究的语言哲学理论基础,从汉英语发展源头上探索两种语言不同的时空认知偏好,并以《红楼梦》和VanityFair及其译本为依据,进一步证明了王文斌(2012)的观点:汉语因其块状性与离散性特点而表现出空间性倾向;而英语则注重时间性,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延续性与勾连性上。其中,汉语的块状性和英语的连续性的区别在小说文本的人物描写中主要体现在:前者在同一句子中经常会出现主语的省略或转换,而后者往往在句子内部保持主语的完整性和一致性。汉语的离散性允许我们不借助关联词而通过意合来表达完整的含义,但英语受其勾连性的制约常常需要关联词的参与才能使读者能理清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
本文以《红楼梦》与《名利场》的中英两个版本中的外貌描写为例,探索汉英语言的本质差异,即汉语具有空间性特质,英语具有时间性特质。而这两个特质则是源自汉民族的空间思维偏好和英民族的时间思维取向。这在理论和实践上为语言学研究、英汉对比研究、英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英汉互译等领域提供有益的借鉴。
洪堡特(1999)认为,每一种语言都包含一个独特的世界观。一个民族的思想表达很自然地要被铸塑成一种形式,使得每一个人都可以重新发现它、利用它,并主动地赋予它特定的语言表征方式。因此,语言是民族精神及其个性的重要表现。本文尝试把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作为汉英对比研究的语言哲学理论基础,从汉英语发展源头上探索两种语言不同的时空认知偏好,并以《红楼梦》和VanityFair及其译本为依据,进一步证明了王文斌(2012)的观点:汉语因其块状性与离散性特点而表现出空间性倾向;而英语则注重时间性,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延续性与勾连性上。其中,汉语的块状性和英语的连续性的区别在小说文本的人物描写中主要体现在:前者在同一句子中经常会出现主语的省略或转换,而后者往往在句子内部保持主语的完整性和一致性。汉语的离散性允许我们不借助关联词而通过意合来表达完整的含义,但英语受其勾连性的制约常常需要关联词的参与才能使读者能理清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
本文以《红楼梦》与《名利场》的中英两个版本中的外貌描写为例,探索汉英语言的本质差异,即汉语具有空间性特质,英语具有时间性特质。而这两个特质则是源自汉民族的空间思维偏好和英民族的时间思维取向。这在理论和实践上为语言学研究、英汉对比研究、英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英汉互译等领域提供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