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快贫困地区农村的发展,使其尽快脱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其中,发展严重不平衡导致连片特困地区矛盾更加突出。本文中研究的鹤峰县就是隶属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下八个连片贫困县中的一个,在中国贫困地区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能力的培养主要依靠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发展教育是摆脱贫困的必由之路。中国教育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对于处在贫困地区的中学生们来说,他们自身的德治、身心发展都不完善。发达地区的学生,考大学只是寻找职业的敲门砖。对贫困地区的学生来说,中学阶段的他们往往就要面临生存的压力,他们缺少的是一个梦,一个长远规划的理想,其实就是职业规划。本课题通过研究鹤峰地区的教育现状,对鹤峰县北镇学校九年级的两个班级一共102名学生和40位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例访谈。这102名学生和40名家长分别来自笔者所带的班级中,年龄均在15到17周岁之间,他们全部是农村的学生。课题既包含了贫困地区的中学生这个主体,又针对其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帮扶建立职业规划能力的这两个方面。全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阐述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介绍贫困地区教育和职业规划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问题所采取的研究方法和过程。第二:中学生职业规划理论,这其中包括中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职业生涯理论和职业生涯的心智模式,从理论上解释课题的研究意义。第三:针对鹤峰地区的教育现状提出了教育贫困这个概念,并结合自身五年资教生涯,介绍当地中学生的职业规划现状。第四:实施对家长和学生的调查问卷以及个例访谈,在对学生和家长的调查中,试图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帮扶其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进而培养他们在中学期间就建立起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笔者发现,教育硬件设施的不足和当地的实际情况直接导致了人们对教育投入积极性的减退。中学生普遍缺乏理想和对职业规划概念的认识。我们很难发现支撑学生和家长对教育投入的动力。通过对鹤峰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研究,揭示出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提供相应可能的解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