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对国医大师梅国强治疗肾系疾病的临床经验初步进行回顾性研究,挖掘其临床治疗肾系疾病的用药经验,为中医临床治疗肾系疾病提供一定的参考。
方法:本研究按照制定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和整理,研究对象为2018年0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湖北省中医院国医大师工作室门诊就诊治疗的病例,运用MicrosoftExcel软件将病例的资料逐一录入,形成数据库,并将病案中的术语进行规范化处理,采用IBMSPSSStatistics21.0将病人的性别、年龄、症状、舌象、脉象以及所使用中药的频数、药味数及高频中药的性味归经等进行频数分析;根据频数分析的结果将频次≥75次者设为高频药物,将高频中药整理完成后运用IBMSPSSStatistics21.0的聚类分析将药物进行分类;采用IBMSPSSModeler18.0对高频中药进行多阶的关联分析;挖掘梅教授常用的中药药对,并描绘出网络图显示高频中药之间的相关性,并在上述整体肾系疾病挖掘的基础上对病例数较多的尿路感染进行进一步的挖掘,最后对所得的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结果:(1)本次研究共纳入202名肾系疾病患者,其中男性108例,女性94例,男性略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1.13:1;年龄分布从5岁到83岁不等,最小5岁,最大83岁。患者年龄分布以41-60岁为主,平均年龄在50.2岁左右;病种分布较多为尿路感染、痛风性肾病、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性功能障碍等。
(2)在所收集的病例中,常见的舌质为质绛、质红,常见的舌苔为苔白厚、苔白略厚、苔中根部白厚;常见的脉象为脉缓、脉弦缓、脉弦数、脉数等;较常见的症状为尿频、睡眠差、纳可、下肢浮肿、小便灼热、尿急、心慌、便溏、夜尿增多等;
(3)本次研究共涉及处方425个,使用当归、川芎、法半夏、土茯苓、枳实、黄连、土大黄、土贝母、土牛膝等222味中药,总用药频次达8071次,其中≥75次的共计35味药,总频次为5456次,占总用药频次的67.6%,按中药功效进行分类,可以将所使用的222味中药分为18类,其中以活血化瘀药、清热药、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居多;用药频次≥75次高频药物的四气多属寒性、温性;五味以苦、甘、辛味为主,归经多归肝经、脾经、肺经等;
(4)通过聚类分析,可将频次较高的中药(频次≥75次)分为十组药物,分别为第一组:当归、川芎;第二组:法半夏、枳实;第三组:土茯苓、土大黄、土贝母、土牛膝;第四组:黄连、吴茱萸、海螵蛸、延胡索、瓜蒌、片姜黄;第五组:土鳖虫、郁金、苏木、石菖蒲、远志、蒲黄、五灵脂;第六组:乌药、萆薢、凤尾草;第七组:酸枣仁;第八组:黄芩、茯苓、柴胡、陈皮;第九组:红景天、黄芪;第十组:苍术、黄柏、金钱草、海金沙;
(5)通过关联分析,得出二阶关联规则中支持度最高的是川芎→当归,规则关联度为70.353%,置信度为100%;三阶关联规则中支持度最高的为枳实,法半夏→黄连,支持度为52.0%,置信度为80.995%;四阶关联规则中,支持度最高的为法半夏,川芎,当归→枳实,支持度为50.824%,置信度为80.556%;
(6)尿路感染数据挖掘结果:尿路感染的病人中,常见的症状有尿频、小便灼热、睡眠差、短气、尿急、便溏、乏力、腰痛、尿不尽等;出现较多的舌象为苔白厚、质绛、苔中根部白厚、质红;出现较多脉象为缓脉;在尿路感染的病例中共收集处方93个,使用药物总频次1804次,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有土茯苓、乌药、土贝母、土大黄、土牛膝、法半夏、萆薢、川芎、当归、枳实、延胡索、黄连、黄芩、吴茱萸等;通过聚类分析和关联分析,得到梅教授治疗尿路感染的常用药物组合有:土茯苓、土贝母、土牛膝、土大黄、乌药、萆薢;法半夏、枳实;当归、川芎、土鳖虫;苍术、黄柏、凤尾草等。
结论:梅国强教授治疗肾系疾病的临证经验包括谨守病机,不拘证候;通阳不在温;合用经方,便是新法;重视痰瘀;整体恒动,重视脏腑相关。
方法:本研究按照制定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和整理,研究对象为2018年0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湖北省中医院国医大师工作室门诊就诊治疗的病例,运用MicrosoftExcel软件将病例的资料逐一录入,形成数据库,并将病案中的术语进行规范化处理,采用IBMSPSSStatistics21.0将病人的性别、年龄、症状、舌象、脉象以及所使用中药的频数、药味数及高频中药的性味归经等进行频数分析;根据频数分析的结果将频次≥75次者设为高频药物,将高频中药整理完成后运用IBMSPSSStatistics21.0的聚类分析将药物进行分类;采用IBMSPSSModeler18.0对高频中药进行多阶的关联分析;挖掘梅教授常用的中药药对,并描绘出网络图显示高频中药之间的相关性,并在上述整体肾系疾病挖掘的基础上对病例数较多的尿路感染进行进一步的挖掘,最后对所得的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结果:(1)本次研究共纳入202名肾系疾病患者,其中男性108例,女性94例,男性略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1.13:1;年龄分布从5岁到83岁不等,最小5岁,最大83岁。患者年龄分布以41-60岁为主,平均年龄在50.2岁左右;病种分布较多为尿路感染、痛风性肾病、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性功能障碍等。
(2)在所收集的病例中,常见的舌质为质绛、质红,常见的舌苔为苔白厚、苔白略厚、苔中根部白厚;常见的脉象为脉缓、脉弦缓、脉弦数、脉数等;较常见的症状为尿频、睡眠差、纳可、下肢浮肿、小便灼热、尿急、心慌、便溏、夜尿增多等;
(3)本次研究共涉及处方425个,使用当归、川芎、法半夏、土茯苓、枳实、黄连、土大黄、土贝母、土牛膝等222味中药,总用药频次达8071次,其中≥75次的共计35味药,总频次为5456次,占总用药频次的67.6%,按中药功效进行分类,可以将所使用的222味中药分为18类,其中以活血化瘀药、清热药、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居多;用药频次≥75次高频药物的四气多属寒性、温性;五味以苦、甘、辛味为主,归经多归肝经、脾经、肺经等;
(4)通过聚类分析,可将频次较高的中药(频次≥75次)分为十组药物,分别为第一组:当归、川芎;第二组:法半夏、枳实;第三组:土茯苓、土大黄、土贝母、土牛膝;第四组:黄连、吴茱萸、海螵蛸、延胡索、瓜蒌、片姜黄;第五组:土鳖虫、郁金、苏木、石菖蒲、远志、蒲黄、五灵脂;第六组:乌药、萆薢、凤尾草;第七组:酸枣仁;第八组:黄芩、茯苓、柴胡、陈皮;第九组:红景天、黄芪;第十组:苍术、黄柏、金钱草、海金沙;
(5)通过关联分析,得出二阶关联规则中支持度最高的是川芎→当归,规则关联度为70.353%,置信度为100%;三阶关联规则中支持度最高的为枳实,法半夏→黄连,支持度为52.0%,置信度为80.995%;四阶关联规则中,支持度最高的为法半夏,川芎,当归→枳实,支持度为50.824%,置信度为80.556%;
(6)尿路感染数据挖掘结果:尿路感染的病人中,常见的症状有尿频、小便灼热、睡眠差、短气、尿急、便溏、乏力、腰痛、尿不尽等;出现较多的舌象为苔白厚、质绛、苔中根部白厚、质红;出现较多脉象为缓脉;在尿路感染的病例中共收集处方93个,使用药物总频次1804次,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有土茯苓、乌药、土贝母、土大黄、土牛膝、法半夏、萆薢、川芎、当归、枳实、延胡索、黄连、黄芩、吴茱萸等;通过聚类分析和关联分析,得到梅教授治疗尿路感染的常用药物组合有:土茯苓、土贝母、土牛膝、土大黄、乌药、萆薢;法半夏、枳实;当归、川芎、土鳖虫;苍术、黄柏、凤尾草等。
结论:梅国强教授治疗肾系疾病的临证经验包括谨守病机,不拘证候;通阳不在温;合用经方,便是新法;重视痰瘀;整体恒动,重视脏腑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