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图式看《红楼梦》中人名、字、号的翻译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1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姓名是人类社会用以识别个体的一种符号,是最基本的人际称谓之一。由于各种社会、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姓名已己经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语言符号,而同时又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社会符号,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的命名系统。姓名翻译并非符号间的简单置换,它虽说普通,但很难。《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描写人物的典范之作。全书不仅冠姓命名的“小说人物”有三四百人之众,而且其姓名之繁,命名之巧,字号之妙,寓意之深,影响之广,都是有口皆碑的。姓名符号是文化的载体,同样,文化也给姓名符号打下深刻的社会烙印。通过翻译把《红楼梦》介绍到英语国家的文化当中最大的困难来自对文化信息的理解和传达。这种障碍也同样反映在翻译小说中人名、字、号时对其中蕴含的文化信息的理解和传达上。认知科学中的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充分解释人们如何利用先验背景知识进行信息加工从而完成理解。这一理论也为处理翻译中的认知差异问题提供了解释依据。本文从图式理论中的文化图式(Cultural schemata)的角度论述文化图式在《红楼梦》中人名、字、号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尤其体现在人名、字、号蕴涵的文化信息的解码和编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分析发现,翻译不是解码和编码的单纯相加,而是一个复杂的文化图式转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译者首先激活自身的原语文化图式以帮助理解原文,然后在译文中重构原文信息,使译文能够有利于激活译文读者的文化图式,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此外,文化图式还为文化图式缺省(Cultural Schema Defaults)和文化图式冲突(Cultural Schema Conflicts)提供解释依据。由于原文作者的假想读者不包括译语读者,原文作者省略了处于同一文化当中的读者所共享的文化图式,因此造成文化缺省。而翻译中的文化图式冲突来自于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文化图式的矛盾和冲突。本文分以下四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章主要介绍图式中的文化图式,包括概念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同时概述整个图式理论,包括图式的定义、分类和主要特点。这章为全文的论述奠定理论基础。第二章讲述文化图式和翻译的关系。文中详细介绍文化图式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如何应用。第三章比较分析英汉命名系统,特别是这两种命名系统背后的文化差异,从而为后文分析《红楼梦》中人名、字、号的翻译中的文化图式差异提供依据。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主要从文化图式角度探讨《红楼梦》中人名、字、号翻译过程,揭示翻译过程就是原语文化图式和译语文化图式的交互过程。在对文化信息进行解码过程中,文章强调译者对文化图式的积累和有效激活译者已存文化图式进行正确理解的重要性,并且对翻译过程中文化图式缺省及文化图式冲突进行分析。在对文化信息进行编码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诸如填补文化图式空缺,调整文化图式,创造新的文化图式等策略,从而帮助译语读者建立相应的文化图式。
其他文献
高考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测试,内容涉及面广,思维容量大,题型丰富多样,能力要求高。学生要想提高阅读效率,提高得分能力,首先要避免急于求成的心态,有重视议论类文本阅读的意
电子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智能技术对当代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智能技术的应用体现了当代科技的综合性、自动性与智能化。本文将简单概述电子工程自动化控制中
【正】 导论 1.即便排除那种与“悲惨”同义的日常用法,“悲剧”这一概念也还标示着三种层次不同而又密切联系的意义:一方面,从词义发生的角度出发,显然,首先有作为艺术之一
本研究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矿物工程与物质分离科学”项目(批准号:50725416)资助课题。高铝铁矿是一类典型的难处理矿石,采用常规选矿工艺难以有效实
本文通过对空间C(X)中列紧集的特征的定性分析,将著名的Arzela-Ascoli定理的结果进行了推广.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普遍应用,企业对管理的信息化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在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中,权限访问机制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因为好的权限访问机制能对每位系统访问者
针对当前中职法律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从教学观念、学习兴趣、学习评价等方面,对如何在中职法律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进行探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果汁废水CODcr浓度高,氮、磷含量低,碱度低,企业要求处理系统占地少、运行稳定、节能。设计采用格栅/集水池+综合塔+IC反应器+高塔好氧反应器+二沉池+过滤池工艺,运行中投加
本文主要探讨了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堂教学中的方法。主要包括:教学前的准备工作;课堂教学环节应注意的问题;教学后记。
尽管巴赫金的思想往往被简化为“复调”、“对话”和“狂欢”,但如果要真正把握其思想的源头,还必须回到其早期的哲学美学思想之中。巴赫金正是在自己独创的建立在“我与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