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聊斋——《聊斋志异》意境探源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opy_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的主体由四部分组成,在阐述了意境的美学内涵之后,分别从《聊斋志异》中意境产生的三个层次、语言方面的因素以及作者创作的主体方面进行对《聊斋志异》中所蕴含的意境进行了论述.第二章对意境概念的起源、发展和含义进行了阐释,说明它是一种审美感动中心理所呈现的境界,是指文学作品中透过具体的开象和情节所呈现处的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在意蕴.按照宗白华对意境的论述,又把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概括为三个层次的涵义,那就是情景交融,寓意之境和终极依托.第三章是该文的主要章节,《聊斋志异》中许多优秀的篇章能让人读之感到优美的意境,浓郁的诗意,该章按照上一章节的意境三个层次的标准,对《聊斋志异》作品中有意境的描写和篇章进行分析.第四章是从《聊斋》语言方面分析意境产生的原因,独特的文言体式,传神写真的描摹,诗词以及典故的运用,是《聊斋志异》语言方面对意境创造所做出的贡献.第五章从主体方面说明文学作品中意境的实现,依赖于作者的文学修养和精神涵养,通过分析作者蒲松龄本身的经历和思想,阐明了《聊斋》中的种种动人意境的创造,是与作者蒲松龄的人生经历和人格涵养密切相关的.
其他文献
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是延安文艺整风的结果,也是毛泽东文艺思想成熟的标志性文件.《讲话》发表之后,它的影响力从延安逐渐扩大到全国,对
崇尚科学是"五四"的主调之一.科学在当时已成为一种信仰、价值与主义,并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意识形态之一的文学,必然受到其影响与制约.考察"五四"时期
抗战文学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永恒的风景.该文的研究对象丰村则是抗战文学风景中不大为人注意的细节.丰村1939年登上文坛,到解放前夕已发表40多篇小说,被誉为"写短篇的能
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成长于中国最特殊的年代,发轫于中国最团结创业的新时期,这使得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同于前辈的理解,开放的年代又为他们提供了新的视野,新的理论基础
以鲁迅为核心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对中国传统封建文化"吃人"本质的反思与抨击、以莫言为代表的新时期文学家在中国文化"吃人"意象上的现实性批判和人性反思,都在深刻的
小品文,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一种体制短小、形式自由、题材广泛、语言隽永、笔调闲适、文以自娱的文体。与以“文以载道”的传统文学相比,小品文具有较强的自娱性和闲适性。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