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管镇”行政体制的运行效果与未来发展--基于广东省中山市的案例研究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per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八次较大规模的行政体制改革,在此过程中,“市管县”行政体制逐步成为了地方政府普遍的权力配置模式。该体制有力促进了当时经济社会运行发展,对于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有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市管县”行政体制的弊端逐步显现,破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势在必行。对此,学术界普遍存在“省直管县”(以下简称“省管县”)和“市直管镇”(以下简称“市管镇”)两种声音。因国内目前实行“市管镇”的地方只有广东、海南、甘肃三省的五个地级市——广东省东莞市、中山市,海南省的儋州市、三沙市,甘肃省的嘉峪关市,样本少、时间也相对较短,所以学术界普遍认识不够全面,概念也比较模糊,实际运行中也存在很多困惑。
  为此,本文以广东省中山市为例,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观察法和访谈法,从中山市所实施的“市管镇”行政体制的背景分析入手,深入剖析“市管镇”行政体制的运行情况,选取与中山市地域相邻且具有高度可比性的江门市作为参照,系统地探讨中山市“市管镇”行政体制的基本特点与运行成效,并基于其所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相应地提出“市管镇”行政体制的未来发展方向及完善路径。
  研究表明,中山市“市管镇”行政体制的基本特点主要有:在职能分工方面,“市管镇”职能分工中呈现出任务导向与效率导向;在权责配置方面,体现为“市管镇”权责配置的精准化与市-镇职责分配中的审批权限下放;在政府组织结构方面,表现为“市管镇”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市镇两级政府机构设置的明晰化以及政府运行效率的集约化。与此相应,“市管镇”行政体制运行所带来的成效主要表现为: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齐头并进、城镇开发建设与自然环境保护统筹兼顾、民生事业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程度高、居民生活品质改善以及社会治理颇有成效;在政府运行机制的优化方面,相对于“市管县”体制而言,“市管镇”行政体制体现出了市镇两级经济均衡发展的优势,“市管镇”行政体制下还体现出了政府决策机制更加合理、政府执行机制更加有效、政府协调机制更加畅通以及监督机制更加完备;在“放管服”改革所取得的成效方面,“市管镇”行政体制下激发了行政审批服务“四个百分百”、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的“容缺预受理”制度以及政务服务“进小区”的便民工程等。
  然而,研究同时表明,中山市的“市管镇”行政体制也存在若干问题:在机构设置方面的“市镇倒挂”问题,其原因主要在于现有机构设置对镇街经济发展状况考虑不足、政府机构设置原则未得到严格遵守、工作量和职能难以和现有机构编制相匹配;镇街机构设置有待进一步规范,其原因主要在于机构设置缺乏法律法规依据、公务员编制实际使用率偏低、编外人员队伍庞大;机构设置与运作缺乏规范化问题,其原因主要在于政府机构设置受到多重干预、政府机构运行受个人权威影响;包括权责利不对等、权责配置中财政分成、社会管理服务的支持不足、运行机制中统筹、规划与考核乏力在内的权责配置缺乏合理化问题,其原因主要在于市镇管理权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镇街经济社会管理权责不一致、镇街财政压力加大、财政分成体制需要进一步优化、社区管理服务体制需要进一步理顺、社区管理服务功能需要进一步加强、市级宏观统筹发展能力下降、同质竞争导致发展受限、公共服务设施分散造成资源浪费、镇街绩效考核评价时有偏差等;更为重要的是,还存在“市管镇”模式缺乏法律法理的支持问题,其原因主要在于“市管镇”区划与现有行政区划法律依据缺乏以及行政权配置的法理依据不足。
  基于上述研究,论文主要从实行“市管镇”行政体制的适用范围、推进 “市管镇”行政体制改革的客观要素、主要思路、基本原则、基本方法提出“市管镇”行政体制的未来发展方向,强调以科学思维统筹规划、以法治思维指导行动、以发展思维推进改革、以问题思维优化进程、以系统思维协同整合,并提出完善“市管镇”行政体制的发展路径,主要包括:加强中央顶层设计,健全法理依据;加强市级宏观统筹,提升市域综合竞争力;实行片区组团式发展,提升区域发展竞争力;着力实施扩权强镇,激发镇街发展活力。
其他文献
残疾人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由于其自身的缺陷,残疾人在社会上是特殊的弱势群体。作为其中群体的儿童,残疾儿童处于更为弱势的地位。残疾儿童作为弱势群体要融入社会,需要接受更好的教育。保障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使残疾儿童接受适性教育,也是我国对于残疾儿童教育福利的长期追求。  本文通过选取安徽省残疾儿童教育福利供给为切入点,
学位
乡村聚落作为地理领域最为普遍的表现形态,是农村环境与文化信息的载体,人地关系的核心,而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及形态特征可以深刻反映区域乡村聚落选址建设的区位倾向以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对其的综合作用。在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实施开展的背景下,无论是分析区域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及形态特征演化趋势,还是厘清乡村聚落空间特征的影响因素,亦或是针对性地选择适合于乡村聚落发育趋势的空间优化方法,都需要对区域乡村聚落分布及
学位
草原是地球表面分布最广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其总面积大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20%。我国草原面积将近4亿公顷,占我国国土面积的40%以上。草原资源是陆地绿色植物资源中面积最大的再生性自然资源,并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产品与服务功能,例如净化空气,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改良土壤,维持并促进物种多样性,丰富野生动植物的天然保护屏障等。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草地退化情况已
学位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与高新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产业融合现象越来越明显,传统产业不断融逐渐合成为新型产业,对现代产业格局与经济发展影响深刻。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在现代化过程中向第二、第三产业渗透融合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近年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逐渐成为乡村振兴的重点,政府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居民的旅游需求逐年增加,农业旅游应运而生,农业园区作为农业旅游的
学位
土地作为人类生存发展和生产活动的源泉与依托,在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土地质量在生态系统范围内,维持着生物的生产力、促进动植物及人类健康等。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DD2008-06号文件《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技术要求(施行)》指出,进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以量化土地质量,实行动态管理,为土地管理和规划提供地球化学依据,为土地可持续利用服务。其中土壤 pH 值、土壤有机碳、氮、
学位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越来越多的农业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业部门,出现了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的现象,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及保护造成了影响,最直接的影响是由于农业劳动力不足导致大量耕地撂荒或者土地利用粗放化,这对耕地保护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是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的体现,同时也是一个严峻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它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关系着农村的社会和谐安定和我国的粮食安全,影
高速推进的城市化一方面促进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与收入水平,但也引发了交通拥堵等一系列城市问题。作为解决“城市病”的重要手段,发源于西方的多中心规划策略被我国大中型城市广泛采纳。多中心结构演变是否达到规划预期、能否通过有效途径识别多中心的结构与功能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成为目前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目前,我国多中心研究主要集中在东部及沿海地区的平原城市,而对于西部地区关注较低。
学位
贫困问题是当今世界最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这里所言的贫困主要指物质生活的相对匮乏,而造成贫困的原因可能是多种的,如疾病、个人就业能力不足、分配机制不公平、生产力不发达等等。习总书记于二零一五年七月在吉林省进行调研时强调,解决好民生问题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吉林省白城市的农村贫困问题长期阻碍着当地的经济发展,要解决好农业经济发展受阻碍这一民生问题,就要寻求有效的精准扶贫对策以加快发展
学位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村土地被征用。因此导致了失地农民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土地保障了农民的基本生活,是他们获得经济来源的主要方式。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也就意味着失去了基本的经济来源,而且由于失地农民自身素质偏低,劳动技能水平不高,不能较快适应非农业领域的工作等因素,从而陷入就业难的困境,导致部分失地农民得不到基本的社会生活保障。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失地农民的数量
学位
自教育部严格控制小学生的在校时间以来,小学生下午三点半至四点半的放学时间与父母五点半至六点半的下班时间差成为困扰学校和家长的“三点半问题”。2017年2月,教育部颁发《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旨在推动我国课后服务的进展,规范课后服务管理。2018 年 3 月“两会”召开期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部长通道”回应了“三点半问题”,小学生课后服务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虽然近年来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