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差点儿(没)VP”的肯定和否定形式表达相同的命题意义的研究已颇为丰富,但是也存在一些争议。 论文首先从该构式的句法、语义、语用及认知成因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本文以34部茅盾文学奖作品为研究内容,从句法限制和认知理据的角度探讨现代汉语关于“差点儿(没)+VP”的几个根本问题:1)“差点儿没VP”中的“没”是否羡余?如果不是羡余成分,有何功能?2)当肯定式和否定式表达相同命题意义时,分别受到哪些句法限制?3)如何分化否定式的歧义?4)从认知的角度如何解释这种肯定形式与否定形式的不对称现象? 基于大量的语料对比,文章结合认知语言学有界与无界的概念以及主观性与主观化理论得出如下解释:1)该构式中的“没”并非冗余成分,它丧失了语义真值否定的含义,否定的不是VP这个动作,而是补语实现的程度。2)从语料对比中发现,两种形式表达相同意义时,句法限制主要体现在与“就”、“要”、“就要”和“了”的共现情况不同。3)“就”的插入和“没-了”共现是消除否定式歧义的重要依据。4)由于视角、情感以及认识情态的不同,导致肯定形式与否定形式皆可表达相同意义。肯定构式可识解为在实际量的基础上增加一个量或程度,则导致VP的发生或实现,焦点从“没VP”转移到VP。同时,否定构式可识解为在预设量的基础上消减一个量或程度,焦点从VP转移到“没VP”。“没”比一般的级差否定词意义更重大,一方面具有了元语否定的功能,另一方面具有了主观标记的作用。 本研究对语言理论学建设和语言教学有一定的启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