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戴厚英是新时期中国当代文学中重要的一名女作家,不仅因为她本身传奇的人生经历,也因为她在“文革”之后大胆的文学创作。文革时期,戴厚英作为一名红卫兵战斗在革命前线,而文革后,戴厚英积极书写文革记忆,反思自己,并大声疾呼人道主义的回归。《人啊,人!》作为戴厚英出版的第一本书,尽管从出版前到出版后都饱受争议与批评,但是却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与喜爱,并于1985年首度被翻译为英文,随后出现了更多的外语译本,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然而,《人啊,人!》是新时期较早呼吁人道主义的现实主义作品之一,然而相关研究并不多。同时,作为《人啊,人!》的首个外文译本以及其他外文译本的源文本,国内关于Stones of the Wall的研究更是难觅踪迹。作为一本在国内外都引起轰动的作品值得进一步研究。顺应论是比利时语用学家耶夫·维索伦尔(Jef Verschueren)提出的理论。维索伦文认为基于认知、社会、文化的差异,在交际当中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众所周知,翻译行为也是一种交际活动,因为语言、社会和文化的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要做出各类选择以适应目标读者。本文从顺应论的角度入手,探讨译者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就交际语境与结构对象两方面做出选择,顺应目标读者。在交际语境顺应的探讨中分析译者的知识文化背景与心理世界、社会世界以及物理世界的差异带来的翻译的选择与顺应,其中包括译本的选择、译者与出版社的影响以及俗语、文化负载词的具体翻译处理;在结构对象顺应的探讨中分析了艺术风格的顺应与基于语言差异的语言建构成分的顺应。因此,本文认为《人啊,人!》译本的成功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依据读者阅读期待、审美需求与接受能力做出的选择与顺应密切相关。